高考前报,高考前报志愿是什么时候
《笔尖下的抉择》
六月的晚风裹挟着栀子花的甜香,悄然掠过高三(7)班的窗台,林默攥着那张被汗水浸透的报名表,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桌面上,《五年高考三年模拟》厚重如山,压住了一张色彩明艳的传单——那是隔壁艺术培训机构递来的广告,"零基础冲刺中央美院"的烫金标语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距离高考还有九十天,他的左手是父母眼中铺设好的康庄大道,右手是心底那簇在题海里顽强摇曳的火苗。
林默的笔尖在"理科"与"艺术"两个选项间徘徊不定,宛如走钢丝的表演者,教室后排,数学老师中气十足的讲解穿透空气:"这道解析题,高考压轴八成会考!"前排的女生正用荧光笔精准标记着英语作文模板,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与焦虑发酵的复杂气息,而在林默的抽屉深处,那本素描本上,一只挣脱牢笼的手正用铅笔线条勾勒着自由的轮廓,笔触在阴影中微微颤抖,仿佛承载着整个青春的重量。
"林默,发什么呆?"同桌的肘部轻轻撞了他一下,林默猛然回神,慌忙将报名表塞进书包,却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吹散的传单吸引,当他弯腰拾起时,发现背面用铅笔写着一行娟秀的小字:"有些路,只能自己走。"这是上周画室陈老师留给他的,陈老师是央美毕业的油画家,如今在巷尾一间逼仄的工作室坚守着艺术理想,那天林默带着自己的画作去找他,陈老师盯着那幅《破碎的石膏像》凝视良久,最终叹息道:"你的线条里有股狠劲,可惜,这股劲用错了地方。"
父母的态度早在林默的预料之中,母亲将一碗热汤推到他面前,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的表情:"画画当饭吃?你看隔壁张阿姨的儿子,去年考上金融系,现在实习月薪就过万。"父亲则沉默地抽着烟,烟雾缭绕中,他忽然开口:"你真想好了?"林默记得自己点了点头,喉咙却像被无形的手扼住,他想说那些在深夜画室里,颜料混着松节油的特殊气味;想说那些被公式和定理挤压的、快要溢出来的灵魂;想说那些在草稿纸背面画满的、无人知晓的星空。
班主任李老师注意到了他的异常,晚自习后,她将林默叫到办公室,指尖轻点着墙上"高考倒计时"的牌子:"九十天,足够创造奇迹,也足够毁掉一切。"她的声音很轻,却像针一样扎进林默心里,"我知道你画画有天赋,但艺术这条路,比高考更残酷,每年有多少人挤破头,最后连饭都吃不上?"李老师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相框,里面是她和学生的合影,背景是某所知名大学的校门,"这是我的学生,去年拿了省联考状元,现在在美院,你要不要试试?"
林默的心脏像被攥紧了,他想起自己第一次在画室里画石膏像,陈老师让他画了一百遍,直到手腕酸痛得无法抬起;想起有一次为了捕捉完美光影,他在楼顶坐到天亮,结果发烧到39度;更想起父母省吃俭用给他买画具时,母亲嘴上抱怨"又乱花钱",眼睛却亮得像星星。
那个深夜,林默终于做出了决定,他用颤抖的笔尖,在报名表上将"理科"划去,在"艺术"后面打了一个重重的勾,第二天清晨,当他把报名表交给班主任时,李老师看了很久,忽然笑了:"你终于想明白了。"
高考结束那天,林默走出考场,看见校门口站着陈老师,老人手里拿着一封录取通知书,中央美院的校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陈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吧,带你去看看你的新牢笼。"林默笑了,他知道,那里有无数个像他一样,用笔尖书写抉择的灵魂。
而那只曾经画在纸上的手,终于握住了属于自己的画笔,在人生的画布上,开始了真正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