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菏泽高考,2020年菏泽高考
《牡丹深处的考场》
2017年的菏泽,夏日将整座城市浸泡在温热的熔浆里,牡丹花早已褪尽华裳,但空气中仍浮动着若有似无的余香,像一句未说完的誓言,高考的号角如期吹响,菏泽一中考点外,警戒线两侧蜿蜒着无声的人潮,那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与焦虑交织而成的河流,在七月的热浪中静静流淌。
李明远站在队伍中,校服领口洇开深色的汗渍,他下意识地按了按胸前的口袋,那张被体温熨得微烫的准考证,此刻仿佛承载着千钧重量,这是他第三次站在高考的门槛前,前两次的失利如同两道深刻的年轮,刻在他青春的年轮里,父亲送他来考点时,只拍了拍他的肩:"考完就回家,后院的牡丹该打芽了。"这句家常话比任何豪言壮语都让他感到沉甸甸的分量。
在菏泽,牡丹早已超越了花卉的范畴,这座"牡丹之都"的灵魂里,都浸润着牡丹的气韵,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栽种着几株傲骨牡丹,李明远家后院那株"姚黄"尤为珍贵,是父亲十五年如一日的心血,每年花开时节,父亲总会伫立花前,对着满枝雍容喃喃自语:"花要开得正,人也要走得正。"此刻李明远忽然忆起这句话,不知自己的高考之路,能否像这株牡丹般,历经漫长的蛰伏,终能迎来属于自己的绽放。
考场内的冷气驱散了夏日的燥热,却无法冷却李明远心中的紧张,当数学试卷发下时,他指尖的汗水几乎要洇透纸页,最后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复杂图形,竟让他恍惚间看见了老家后院牡丹的花瓣脉络——那些看似随意的曲线,实则遵循着某种精妙的数学规律,这个念头如闪电般劈开迷雾,他忽然放松下来,提笔在草稿纸上流畅地写下第一个公式,仿佛在描摹一朵牡丹绽放的轨迹。
考点外的梧桐树下,张桂兰老人正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一束束用红纸包好的牡丹花瓣,这位在街头卖了三十年早餐的老菏泽人,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年高考都要给考生们送牡丹。"沾沾牡丹的灵气,"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漾着慈祥的笑,"魏紫最是雍容,孩子们带着它,定能金榜题名。"她特意起了个大早,从花农那里挑来了最新鲜的"魏紫"花瓣,每一包都裹着她最朴素的祝福。
中午十二点的铃声如释重负般响起,考生们如决堤的潮水涌出考场,李明远远远就看见了父亲——他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高举寻人牌,只是静静站在梧桐树下,手里提着一个老式的保温桶,父子俩相视一笑,一路无言地走回家,父亲始终没问考得如何,只是反复念叨:"回家喝碗绿豆汤,解解暑。"
后院的牡丹花圃里,新冒出的花芽在阳光下泛着翡翠般的光泽,李明远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嫩芽,忽然读懂了父亲的沉默,就像牡丹不会因为一场春雨就仓促开花,有些成长需要耐心的等待,他打开保温桶,清甜的绿豆汤香气扑面而来,碗底沉着几颗饱满的莲子——那是母亲生前最爱的滋味。
暮色四合时,李明远坐在书桌前整理复习资料,窗外的牡丹花影在墙上摇曳,像一首无声的诗,他忽然明白,这场在牡丹之都举行的高考,早已超越了考试本身,就像菏泽的牡丹要在地底积蓄力量四年,才能换来一季的绚烂绽放,而他的青春,也正像那些花芽般,在无人看见的深处,悄悄生根发芽,无论明日结果如何,这段与牡丹同行的时光,已成为他生命里最珍贵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