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2甘肃高考,2012甘肃高考数学理科

教育 2小时前 1065

《那年夏天,我们翻越的不仅是分数》

2012年的夏天,甘肃小城的梧桐树絮还在空中打着旋儿,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雪,高考倒计时的红字便已贴满了县城一中的每一面墙壁,鲜红得刺眼,仿佛要将人的灵魂也一同点燃,对十八岁的李明来说,那些数字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剑刃上还凝结着清晨的露水——冰冷,沉重,却又在阳光下闪烁着令人眩晕的光,那是希望,也是压力。

李明的书桌上垒着三尺高的复习资料,最上面那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封皮已经被磨出了毛边,边角处还沾着不知哪次熬夜时滴落的咖啡渍,每天清晨五点半,他准时被床头那台老旧的闹钟叫醒,铃声尖锐得像一把锥子,刺破黎明前的寂静,走廊里总能传来他脚步踏在水泥地上的回声,清脆得像结冰的河面在脚下碎裂,每一步都踏在命运的琴键上,教室后排的"状元墙"上贴着历届学长学姐的照片,他们的眼睛透过泛黄的相纸看着李明,目光里既有期许,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仿佛在说:"看,这就是你要成为的样子,也是我们曾经的样子。"

2012甘肃高考,2012甘肃高考数学理科

那年甘肃的考卷是"全国卷",以其难度和区分度闻名,数学最后一道解析几何题像座陡峭的雪山,横亘在所有考生的面前,压得整个考场只剩下笔尖划过草稿纸的沙沙声,那声音细微却密集,如同春蚕在咀嚼桑叶,李明记得自己盯着坐标系里那条纠缠不清的抛物线看了整整十分钟,窗外的蝉鸣突然变得遥远,仿佛隔着厚重的棉被,世界被压缩成眼前这一方小小的答题卡,当他终于理清思路,解出答案时,监考老师敲了敲黑板上的时钟,那清脆的声响惊得他手一抖,钢笔在答题卡上洇出一小团墨迹,像一朵绝望的花,瞬间模糊了他刚刚写下的答案。

查分那天,县城唯一的网吧里挤满了考生,空气中弥漫着烟味、汗味和一种集体性的焦灼,李明盯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页面,心跳声大得盖过了机箱的轰鸣,仿佛下一秒就要从胸腔里蹦出来,当"总分586"那串数字跳出来时,他反而愣住了——这个分数比预估的低了整整30分,像一个突如其来的耳光,打得他晕头转向,父亲蹲在网吧门口抽了两包烟,烟蒂散落一地,像一地破碎的星辰,母亲则一遍遍地摩挲着那张被汗浸湿的准考证,指腹下的纸张已经变得柔软,上面的字迹也有些模糊了。

直到省控线公布,李明才明白586分意味着什么:在甘肃,这个分数刚好够上一所省属重点大学的二本专业,与一本线相隔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而他的同桌张薇,那个总在晚自习偷偷织围巾,语文笔记永远记得工工整整的女孩,考了623分,稳稳地收到了兰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张薇把录取通知书折成纸飞机,从三楼教室窗口扔出去,纸飞机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最后落在了操场边的蒲公英丛中,那架飞机,载着一个少女对未来的全部憧憬。

那年夏天,李明跟着父亲去县城的建筑工地打工,烈日当空,他像一只工蚁,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搬运着砖块,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落,滴在滚烫的地上,瞬间蒸发,他总能看见远处大学校园的围墙,围墙里飘来阵阵饭菜香,那香气对他而言,是一种温柔的折磨,某个傍晚,他坐在工地的砖堆上,突然翻出了藏在书包里的《红楼梦》——那是高二时用三个月生活费买的,书页间还夹着没写完的读书笔记,字迹在汗水的浸润下有些晕染,月光下,那些泛黄的铅字仿佛活了过来,在砖缝间开出倔强的花,那是他在现实泥泞中唯一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后来李明选择了复读,2013年的夏天,他收到了西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的墨香似乎还带着一丝苦涩的回甘,开学那天,他在火车站遇见了张薇,她正准备去兰州大学报到,两人相视一笑,阳光穿过车站的玻璃顶棚,在他们年轻的脸庞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那些分数的遗憾,似乎都在这一刻被轻轻抚平,李明注意到,张薇的围巾上还别着一枚小小的银杏叶书签,那是去年她从校园里捡来的,时光荏苒,有些东西却依旧如初。

十年后的同学聚会上,李明成了县城一中的语文老师,他的办公桌上,那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依旧崭新,仿佛在提醒着他那段曾经奋笔疾书的岁月,旁边却多了一本泛黄的《红楼梦》,书页间夹着许多写满批注的便签,有学生问他复读苦不苦,他指着窗外那棵老梧桐树说:"你们看,那些被虫蛀过的树洞,反而能积蓄更多的养分,生命中的某些挫折,或许正是为了让我们的根系扎得更深。"

2012年的甘肃高考,像一条奔腾的黄河,裹挟着无数年轻人的命运滚滚向前,有人被冲到了理想的彼岸,有人则在河湾处找到了新的航道,甚至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但无论流向何方,那些在烈日下挥洒的汗水,那些深夜里亮着的台灯,那些写在草稿纸上的公式与诗句,那些与朋友并肩作战的日夜,都早已刻进了他们的生命年轮,成为岁月最深刻的纹路,提醒着他们,青春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一张录取通知书,更在于那段为了一个目标全力以赴的,闪闪发光的时光。

萧山高考,萧山高考状元
« 上一篇 2小时前
海拉尔高考,海拉尔高考冲刺辅导中心
下一篇 » 1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