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江苏考卷2017高考,江苏高考试卷2017

教育 2小时前 1134

《巷陌深处的回响》

江南的梅雨季总带着几分诗意,却又来得猝不及防,细密的雨丝织成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将这座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古城温柔笼罩,青石板路上泛着湿润的光泽,倒映着两侧白墙黛瓦的朦胧轮廓,仿佛一幅被岁月晕染的水墨长卷,在烟雨中徐徐展开,林薇独自站在巷口,望着眼前蜿蜒如蛇的小径,思绪不由得飘回了三年前那个同样氤氲着水汽的午后。

彼时的她正坐在高考考场上,指尖因紧张而微微发颤,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恰是一篇描写江南古镇的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而最后一道作文题,要求以"传承"为话题展开论述,林薇的目光落在窗外随风摇曳的翠竹上,竹叶上的水珠滚落,恰似记忆的碎片,突然,爷爷常说的那句话清晰地浮现在脑海:"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像这巷子里的青石板,看着不起眼,却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

爷爷是这条老巷里最后的修笔匠,他的"翰墨斋"藏在巷子最深处,没有醒目的招牌,只有一块斑驳的木牌上刻着三个褪色的字,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着岁月的秘辛,林薇的童年时光,大半是在这间弥漫着墨香与机油味的小店里度过的,她记得爷爷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却能将一支支漏水的钢笔修得如新发于硎,笔尖在纸上划过时,沙沙作响,如春蚕食叶,爷爷常说:"笔杆虽小,却承载着文化的重量,字写得好不好先不说,握笔的姿势、用笔的力道,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里面藏着做人的道理。"

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林薇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要跟着爷爷学修笔,在她眼中,父母的"体面工作"论,不过是时代洪流中世俗的偏见,她无法忘记爷爷修笔时的专注神情——鼻尖几乎要碰到笔尖,戴着老花镜的眼睛里闪烁着孩童般的好奇与执着,她记得他如何用镊子小心翼翼地调整笔舌,如何用柔软的鹿皮反复擦拭笔尖,如何像对待稀世珍宝般对待每一支钢笔。"每一支笔都有自己的脾气,"爷爷总是这样说,"你得懂它,像对待老朋友一样,才能让它好好为你服务。"

"翰墨斋"的生意早已不复当年,在这个键盘敲击声取代了笔尖沙沙声的时代,钢笔早已沦为小众的奢侈品,但爷爷依然每天准时开店,坐在那张掉了漆的木桌前,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地工作者,有时一下午也等不来一个顾客,他就拿出宣纸,蘸饱墨汁,练一会儿字,他的楷书端庄秀丽,每一笔都透着数十年的功力,横平竖直间,仿佛能听见时光的回响。

林薇渐渐理解了爷爷的坚持,在这个追求效率至上的时代,人们似乎忘记了有些美好需要慢慢打磨,就像爷爷修理的钢笔,每一个零件都需要精心调整,每一步工序都不能有丝毫马虎,这种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不正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部分吗?它教会我们,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那些不疾不徐的专注与坚守之中。

江苏考卷2017高考,江苏高考试卷2017

去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整座城市,一位须发皆白的老教授偶然走进了"翰墨斋",他手里捧着一只磨损严重的派克钢笔,声音微颤地说:"这是我父亲的遗物,跟着他走南闯北,现在却写不出字了。"爷爷接过笔,在掌心摩挲片刻,仔细检查后说:"能修。"接下来的三天,林薇看着爷爷几乎没合眼,拆了装,装了又拆,反复调试,当那支沉寂已久的钢笔终于重新流畅地写出遒劲的字迹时,老教授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

江苏考卷2017高考,江苏高考试卷2017

那一刻,林薇突然明白了传承的真谛,它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而是在现代社会中为传统文化找到新的生存土壤,就像爷爷修笔时用的那些黄铜工具,有些早已停产,但他会自己动手锻造;就像那些濒临失传的修笔技艺,他会手把手地教给她,从如何识别笔的型号,到如何感受笔尖的弹性,每一个细节都倾注着心血。

雨渐渐停了,一缕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湿漉漉的巷子里,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像极了爷爷修理钢笔时,笔尖折射出的光泽,林薇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迈步走进巷子,她要去"翰墨斋"帮爷爷准备今天的工具,或许有一天,"翰墨斋"会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或许它依然只是这条深巷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店,但只要还有像爷爷这样的人坚守,文化的火种就不会熄灭,它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传递得更远。

巷子深处传来熟悉的敲击声,不疾不徐,沉稳有力,那是爷爷在工作,也是历史在回响,林薇加快了脚步,脸上露出了微笑,在这座日新月异、飞速旋转的城市里,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被温柔以待,总有一些记忆值得被永远珍藏,而她,愿成为这传承链条上,坚实的一环。

湖北高考2017试卷,湖北17年高考真题
« 上一篇 3小时前
浙江高考 语文卷,2004年浙江高考语文卷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