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的决心,对高考的决心怎么写
《笔锋所向,皆是星光》
六月的微风拂过窗棂时,总携带着栀子花的馥郁芬芳与试卷特有的油墨气息,高三教室里的日光灯管发出低沉的嗡鸣,将伏案苦读的身影拉得颀长,宛若一支支蓄势待发的离弦之箭,此刻的决心,并非悬挂于墙上的励志口号,而是深深刻在草稿纸边缘的密密麻麻的公式、揉皱又展平的错题本,以及凌晨五点镜子里那双虽布满血丝却依旧熠熠生辉的双眸,它是一种静默的燃烧,在千万个与函数曲线、古文诗词为伴的日夜里,悄然淬炼成青春最坚实的铠甲。
决心,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豪言壮语,而是无数次自我较劲、百折不回后的沉淀与结晶,犹记一次模拟考试失利的夜晚,数学卷末那道解析几何题,如一座顽固的堡垒,任凭我如何变换思路、推演公式,始终无法攻克,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时,我望着满纸的红色叉号,那些密密麻麻的符号仿佛化作一群嘲弄的蚂蚁,啃噬着我摇摇欲坠的信心,窗外,清冷的月光静静洒在邻桌同学的书页上,她正用红笔在错题旁细致标注着“辅助线连接中点”,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竟比窗外的夏夜蝉鸣更加清晰入耳,那一刻,我幡然醒悟:决心并非“我一定要做到”的激昂宣告,而是“我还要再试一次”的执拗与坚韧,后来,我将那道难题工整地抄在错题本的扉页,用红笔郑重写下“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每一个笔画都仿佛倾注了全身的力气与不屈的信念。
随着高考倒计时的数字日渐消减,教室里的空气仿佛也凝固成了实体,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有人开始辗转难眠,有人在无人的走廊角落偷偷拭去泪水,更有人将“985”“211”的梦想院校名字深深镌刻在课桌上,任凭涂改液也难以抹去,我的同桌,是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他的书桌右上角总是摆放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那是他父亲在工地上扛钢筋时留下的特写,那双布满老茧、粗糙如老树皮的手,无声地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他平日寡言少语,却总是最早踏入教室,最晚离开,笔尖在试卷上划过的声音,轻柔而持续,如同春蚕在寂静的夜里悄悄啃食桑叶,有次我问他是否疲惫,他只是推了推眼镜,平静地说道:“我爸说,知识是能从贫瘠的土地里长出来的金子。”那一刻,我心中涌起强烈的震撼,终于明白,决心有时背负着整个家庭的殷切期望,它并非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无数双充满期盼的手在背后默默托举与支撑。
真正的决心,往往深藏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之中,它是清晨五点半准时响起、将人从睡梦中拽醒的闹钟;是课间十分钟争分夺秒、用来背诵单词的碎片时间;是晚自习后独自留在教室,面对错题本一遍遍演算直至深夜的孤寂身影,我们如同在漫漫长夜中独自前行的旅人,看不清前方是否有曙光乍现,却依然选择相信,每多坚定地迈出一步,就离光明更近了一步,有次在图书馆,偶遇正在翻阅一本泛黄《论语》的班主任,他见我走来,便指着“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一句,意味深长地说:“堆山的人,若在差最后一筐土时停下,那便是前功尽弃;倘若能咬牙再加一筐土,便能抵达成功的顶峰,高考于你们而言,或许就是那决定成败的最后一筐土。”阳光透过窗户,在他镜片上跳跃折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那些曾经枯燥乏味的古文,原来蕴含着如此朴素而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力量。
站在高考这道庄严的门槛前,回望来时路,那些挑灯夜读的漫长夜晚,那些咬着笔杆冥思苦想的焦灼瞬间,那些同学间互相鼓励、温暖彼此的眼神,都已镌刻成生命中最珍贵、最闪耀的片段,决心,并非对结果的偏执执念,而是对过程的全力以赴,如同登山者不会因山高路远而放弃攀登,因为攀登本身的意义,早已让生命变得无比辽阔与丰盈,当考场上响起开考的铃声,我会稳稳地握紧手中的笔,那感觉仿佛握住了整个滚烫的青春,因为我深知,那些曾经流过的汗水、掉过的泪水、熬过的漫漫长夜,都终将在笔尖汇聚、绽放,化作最耀眼夺目的光芒,照亮未来前行的漫漫长路。
笔锋所向,皆是星光,这,便是我们——即将踏上考场的少年们,对青春、对未来,最坚定、最响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