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5重庆英语高考,2015重庆英语高考答案

教育 1个月前 (10-15) 1218

2015重庆英语高考,2015重庆英语高考答案

《山城答卷》

2015年6月8日下午,重庆考场内的石英钟秒针正一格一格地啃噬着所剩无几的时间,当听力测试的男声用标准英式口音宣布"This is the end of th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时,十七岁的林薇猛地回过神来,发现眼前的草稿纸上不知何时画了只歪歪扭扭的熊猫,竹叶的墨迹早已晕染开来,像极了此刻她翻涌交织的心绪。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姑娘,林薇对这座城市的理解,早已融入火锅翻滚的红油与轻轨穿楼时的轰鸣,可当英语试卷阅读理解篇目出现"Chongqing's Magic Transit System"时,她突然意识到,那些每天载着她穿街过巷的轨道交通,竟成了陌生的考题,文章里描述的"straddling bus"让她想起去年在解放碑看到的智能公交原型,当时父亲指着流线型的车体,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这叫'巴渝快线',以后咱们重庆人上班,就像坐高铁一样快!"父亲的语气里,满是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期待。

听力部分的独白正讲述着长江索道的历史,林薇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准考证上的照片——那是去年洪峰过境时,她在南滨路拍的,照片里,索道缆车在氤氲的雾气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广播里"the cable car has been carrying locals for over 30 years"的声音,与记忆里外婆讲述的八十年代坐索道过江的故事重叠起来,那时外婆攥着几毛钱硬币,指着江面上星星点点的货船,语气悠远:"丫头,你看那些船,运的都是咱们重庆的骄傲,是咱们山城通向外面的血脉啊。"外婆的话语里,沉淀着岁月的厚重与城市的变迁。

2015重庆英语高考,2015重庆英语高考答案

完形填空里的一篇"cultural exchange"的短文,让林薇想起了三个月前的经历,作为学校"山城文化英语宣讲团"的成员,她曾在磁器口古镇的百年茶馆里,给一群外国游客讲解川渝茶馆文化,茶香袅袅中,当一位金发老人用生硬的中文竖起大拇指说"重庆茶,好喝"时,林薇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温暖与自豪,她突然明白,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桥梁,是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窗口,此刻试卷上的这个选项,仿佛被赋予了温度,与那日的茶香、掌声一同烙印在她的心间。

是"The Changing City I See",林薇的笔尖在稿纸上悬停,脑海里如走马灯般闪过无数画面:江北嘴拔地而起的摩天楼群,玻璃幕墙反射着太阳的光辉,与不远处湖广会馆的青瓦白墙形成鲜明对比,仿佛诉说着昨天与今天的对话;洪崖洞灯火阑珊处,婉转的川剧唱腔与游客的惊叹声交织,传统与现代在此刻和谐共生;还有父亲刚刚发来的微信推送——果园港万吨级货轮鸣笛首航的新闻,那汽笛声仿佛穿越时空,与地理课上老师的话语遥相呼应:"重庆正从'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是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增长极。"而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正通过英语这门世界性的语言,向每一个倾听者展示着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城市的无限活力。

交卷铃响起的瞬间,林薇放下笔,望向窗外,解放碑的钟楼在午后阳光下泛着金光,庄严而温暖,嘉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处,两江游轮正缓缓驶过,犁开两江碧水,留下粼粼波光,她突然醍醐灌顶,这场考试不仅是对她个人知识的检验,更像是一份献给这座城市的注脚,那些藏在考题里的山城印记,那些在试卷中流动的城市脉搏,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故事,而她,正是这个故事年轻的见证者与讲述者。

走出考场时,夏日的晚风拂过脸颊,吹散了最后一丝紧张,林薇看见校门口的梧桐树下,母亲正举着相机,镜头里是她和同学们青春洋溢的脸庞,快门按下的刹那,时光仿佛被定格,她又看见了无数个重庆的瞬间正在眼前铺陈:古老与现代交融,传统与创新碰撞,恰如她刚刚写完的那篇作文,用英语向世界讲述着山城的故事,也用青春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答卷,这份答卷,关乎成长,更关乎她与这座城市的深深羁绊。

2016年语文高考2卷,2016年语文高考卷二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15)
高考化学满分是多少,高考化学满分是多少分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