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江苏高考范文,江苏高考范文2024

教育 2小时前 879

《笔尖上的长河》

当最后一缕金色的斜阳掠过紫金山巅,将贡院巷的青石板路染成一片暖融融的琥珀色时,我总能看见一群少年提着竹篮,穿过婆娑的梧桐树影,篮中盛放的,并非寻常的瓜果,而是叠得棱角分明的毛边纸,与一块块磨得温润如玉的徽墨,那不是简单的行囊,而是奔赴江南贡院的、沉甸甸的文心与志向,六百载光阴流转,江苏这片土地,始终以“文章锦绣”之名,熠熠生辉,那些在孤灯下苦读的身影,恰似一条奔流不息的文脉长河,在每个时代的笔尖上,续写着不朽的篇章。

南京夫子庙的明远楼上,至今高悬着一副明代楹联:“万里海天臣子,一庭花草文明。”寥寥十四字,道尽了江苏对教化与风骨的执念,从范仲淹在苏州创办府学,开启“苏湖教法”的先河;到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与教育,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一代代江苏先贤,始终将“教化”视为立身之本,将“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我曾在苏州沧浪亭驻足,讲解员指着墙上的《平江图》感慨:“您看,在宋代的城市规划里,书院的数量竟是商铺的三倍。”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尊崇,早已化作江南的血脉,而在今日的南京,先锋书店——这个由防空洞改造的“文化地标”里,每天仍有数千年轻人捧书沉读,他们专注的侧影,与古籍修复师手中那支小心翼翼拂去尘埃的毛笔悄然重叠,构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静默而磅礴的文化对话。

在扬州史公祠,我曾凝视过一件特殊的展品——史可法当年批阅公文时使用的砚台,砚台边缘赫然一道深深的裂纹,却丝毫未能掩盖其“梅花砚”的雅致与风骨,讲解员低声说,史可法就义前夜,正是于这方砚台上,写下了“数点梅花亡国泪,二更风雨葬孤魂”的绝笔,江苏文人的风骨,总在危难时刻愈发彰显,抗战烽火中,中央大学师生们押着八卡车的古籍典籍,辗转千里西迁至重庆,在敌机轰炸的间隙,琅琅书声依然回荡于陋室,那些泛黄的笔记里,既有对《楚辞》精义的考据,也有对时局的针砭与呐喊,字里行间,跳动着中国文人永不熄灭的赤子之心。

苏州的网师园内,“殿春簃”的庭院虽小,却深藏着文人治学的极致智慧,这个仅占地半亩的方寸之地,竟集读书、作画、品茗、抚琴于一体,完美诠释了“大隐隐于市”的至高境界,当代作家叶兆言曾精妙比喻:“江苏作家写小说,就像苏州工匠造园林,讲究的是‘一勺代水,一拳代山’的克制与留白。”这种美学追求,在江苏高考的作文答卷中亦可见一斑,那些获得满分的文章,鲜见空洞的宏大叙事,多以小见大,从外婆手中那块浸染岁月的蓝印花布,从秦淮河上缓缓摇过的画舫,甚至从一段昆曲婉转的水磨腔中,便能提炼出对生命、对时代的深刻洞察与哲思。

伫立于南通的张謇纪念馆,望着这位状元实业家创办的大生纱厂斑驳的旧址,我豁然开朗:江苏文人,不仅有“为天地立心”的情怀,更有“知行合一”的实践,张謇高中状元后,却毅然放弃仕途,转而投身于实业与教育,他留下掷地有声的话语:“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这种“经世致用”的传统,在今日的江苏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苏州工业园区的实验室里,年轻的工程师们用一行行代码编织着未来的诗篇;南京紫金山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智慧融入国家发展的脉搏,他们,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延续并拓展着江苏文脉中“求真务实”的内核。

暮色四合,秦淮河的画舫渐次亮起灯火,夫子庙的万千灯笼倒映在粼粼波光中,宛如一条流动的星河,我想起那些在高考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少年,他们的笔尖流淌的,又何止是应试的文字?那分明是六百年来江苏文脉的赓续与奔涌,从《昭明文选》的骈俪华章,到《红楼梦》的世事洞明;从《文心雕龙》的文论精深,到《围城》的人生况味,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国文学史上无数座高峰,而今天的江苏少年,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他们的笔尖将如何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华章?或许,答案就藏在网师园的那副对联里:“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真正的文脉,从来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在时代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声的、生生不息的乐章。

当最后一盏灯笼在夜色中悄然隐去,贡院巷复归宁静,但我深知,明日清晨,定会有新的少年提着竹篮,穿过那道熟悉的梧桐树影,他们的篮中,装着的是梦想与墨水,一如六百年前的先贤,这条由无数笔尖汇成的长河,终将奔涌向前,在中华大地上,写下最壮丽、最璀璨的诗篇。

往届高考报名,往届高考报名需要什么
« 上一篇 2小时前
残酷的高考,残酷的高考纲领歌曲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