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高考,铜梁高考喜报2025
龙乡沃土育芳华 青春执笔写华章
六月的铜梁,龙河水裹挟着湿润的季风缓缓流淌,沿岸的芦苇丛在晨曦中泛着金边,当第一缕阳光掠过玄天湖的古塔,这座浸润着千年巴渝文化的古城便从薄雾中苏醒,无数家庭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同一个方向——考点门口那些身着校服的青春身影,铜梁的高考,从来不是一场孤立的考试,而是这座千年龙乡与青春岁月的深情对话,是传统文脉与现代教育交织的文化仪式,更是龙乡儿女用奋斗书写未来的庄严序曲。
青石板书声远 文脉赓续润心田
永嘉古镇的青石板路被晨露浸润,泛着温润的光泽,张文秀提着竹篮穿过薄雾,篮中叶儿粑散发着糯米的清香,她走过文庙时,总能看见几名学子立于百年桂树下琅琅诵读,书声与檐角的风铃清音相和,谱写着最动人的晨曲。"你爹爷当年就是在这文庙考取的秀才,"张文秀轻抚孙女的后背,眼中满是追忆,"如今娃娃们考大学,跟过去赶考一样关乎家门荣光。"这种跨越百年的教育传承,在铜梁的街巷间静静流淌,从未间断,东门老街的印刷坊里,七旬老师傅王德发仍坚守着雕版印刷的古老技艺,指尖翻飞间,"状元及第"的红纸便如祥云般铺展,这些饱含寓意的传统红纸,与新高考改革后的志愿填报指南在同一个屋檐下奇妙共存,仿佛在诉说着知识传承的永恒故事。
考点所在的铜梁中学,始建于1929年的巴蜀风格建筑群在夏日里焕发着勃勃生机,礼堂前的百年黄桷树抽出新绿,见证过无数毕业学子的老树,今年又将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教学楼走廊上,"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古老校训与"强国有我"的时代标语交相辉映,无声诉说着这所学校从"县立中学"到"市级重点"的华丽蝶变,教务主任李建国指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动情地说:"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像铜梁龙一样昂扬向上,又要像龙眼坪的稻穗一样厚积薄发。"言语间满是教育者的殷切期望。
全城守护无声处 细微之处见真情
考试铃声响起时,玄天湖上的龙舞训练场突然安静下来,负责安保的民警陈建国正通过对讲机精心调度交通,这个曾在国际龙舞大赛上执过龙的老将,此刻将每条街巷都视作自己的"龙舞路线"。"送考车辆优先通行,"他反复叮嘱同事,"绝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交通耽误了考试。"这种近乎执着的细致,源自铜梁人骨子里的仪式感——在他们心中,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检阅,更是整座城市对青春的集体加冕。
在巴川街道的"爱心助考"服务站,退休教师王群正为考生分发精心准备的"状元包":内装寓意"金榜题名"的巧克力、"一举夺魁"的平安符,还有她亲手缝制的艾草香囊,这个坚持了十五年的暖心传统,让每年高考都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温情接力,隔壁的"晨光文具"店里,老板娘李淑兰特意将2B铅笔和橡皮擦用红绳捆成"同心结","讨个'双双及第'的好彩头",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自发组织的"爱心送考车队":出租车顶系着绿丝带,车主们提前一周便熟悉了考生的家庭住址,他们把接送考生视为莫大的荣幸,一位出租车司机说:"能送孩子们去考场,比我自己获奖还自豪。"
龙魂铸就少年志 执笔为剑闯天涯
"铜梁龙舞的精神,就是拼搏向上,永不言弃。"刚结束考试的学生陈宇轩擦着汗说,这个曾在龙舞队里担任"大龙"领舞的少年,将舞龙时的专注与韧劲完美融入了考场,在铜梁,像他这样习练龙舞的考生不在少数,他们曾在正月十五的璀璨焰火下挥舞龙具,也在无数个深夜的题海中砥砺前行,龙舞的"十八式"招式,暗合着他们备考时的"十八般武艺"——起式时的沉心静气,如考前复习的夯实基础;游龙时的行云流水,似答题时的思路清晰;盘龙时的凝神聚力,若攻克难题时的坚持不懈。
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无数绘有龙形图案的孔明灯从考点上空缓缓升起,这些由考生亲手绘制的灯盏,载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融入暮色,远处的邱少云烈士雕像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这座英雄的城市始终铭记:真正的状元,不仅是知识的优胜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当暮色笼罩龙乡,家家户户的灯光次第亮起,像极了夜空中闪烁的星子,每一盏都照亮着一个奋斗与梦想交织的故事。
铜梁的高考,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它是玄天湖的粼粼波光,映照着学子的身影;它是邱家祠堂的袅袅炊烟,氤氲着家的温暖;它是巴川夜话的谆谆教诲,传承着智慧的火种;更是这座小城给予每个少年最厚重的礼物,当青春的答卷与龙乡的土地深情相拥,写下的不仅是人生的坐标,更是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那些走出考场的身影,终将带着铜梁的烙印——龙的坚韧、水的灵动、土的厚重,在更广阔的天地间舞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成为新时代的"龙乡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