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二本,四川高考二本分数线
《在青城山下种月光》
当成都的晨雾,还带着一丝慵懒,漫过锦江的波纹,青城山的檐角,却已悄然挂上了昨夜的星子,李薇的书桌上,一盏台灯晕开一圈暖黄的光,光晕里,那本《四川旅游文化概论》泛着旧书特有的油墨香,扉页上“二本录取通知书”的钢印,被她的指尖摩挲得愈发温润,仿佛有了生命,这个夏天,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在朋友圈晒出九宫格的灿烂笑靥,而是将那张承载着汗水与期盼的照片,轻轻夹进了父亲从工地带回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课本里,书的封皮上,还沾着几星未干的混凝土浆,那是父亲用汗水浇灌城市的印记,也成了她梦想的序章。
在四川这片广袤的地理坐标上,二本院校,恰似散落在盆周山麓的一间间古朴茶馆,虽不似省会高校那般赫赫有名,却自有一番温润的烟火气,李薇就读的这所坐落在温江的院校,校门口的梧桐树,将夏日骄阳筛作满地细碎的光斑;上课的路上,香樟叶的清香里,总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花椒辛香,那是属于这片土地独特的嗅觉密码,她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表上排满了《川菜文化概论》《茶艺与茶道》这类浸润着巴蜀风情的课程,同学们课间讨论的,不是考研保研的焦虑,而是周末去宽窄巷子做志愿导游时,该给游客娓娓道来三国风云的波澜壮阔,还是分享熊猫饲养员与“滚滚”们之间的趣闻轶事。
第一次真切地掂量出“二本”这个标签的重量,是在新生见面会上,当辅导员念到“一本调剂生”时,后排传来几声压抑的、带着轻蔑的嗤笑,李薇下意识地低下头,目光落在自己那双洗得发白的帆布鞋上,鞋尖,用荧光笔小心翼翼地画着一个三星堆金面纹——那是她中考那年,在三星堆博物馆许下的心愿,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触摸到古蜀文明的脉搏,后来,她在校史馆里看到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建校初期的老师们同样穿着朴素的工装,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为第一批学生讲述着“天府之国”的由来,照片的窗外,正对着一片刚栽下的竹林,青翠欲滴,充满了无限可能。
专业课的王教授,总爱穿一件藏青色的中山装,袖口磨出了细密的毛边,洗得发白,他在第一堂课上没有翻开教材,而是带来了一坛亲手酿制的青梅酒,酒香瞬间溢满了整个教室,他笑着说道:“你们将来要带游客看遍四川,得先懂这里的山水草木,都是有灵性的。”说着,他推开窗,指着远处云雾缭绕的龙泉山说:“看,那就是东大路,当年挑夫们用肩膀扛起文明的地方,他们走过的每一步,都踩着巴蜀文明的根。”李薇的心弦被轻轻拨动,她突然明白,课本上那些枯燥的“旅游资源分类”,在老师眼中,竟是一条条活生生的、流淌着历史脉络的江河。
校园里的日子,如同成都的一盏盖碗茶,初尝微苦,细品却回甘悠长,李薇加入了学校的“非遗研习社”,在蜀绣传承人飞针走线的指引下,一针一线地在绷子上绣出芙蓉花的娇艳;周末,她跟着学长去都江堰的堰功道做义务讲解,用并不流利的英语,向外国游客讲述李冰父子“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智慧,有一次,她带着游客从鱼嘴走到宝瓶口,当看到江水在自然的弧线中一分为二时,她猛然惊觉,水利课本上冰冷的“弯道环流原理”,竟完美地蕴含在这江水自然的分汊之中,那一刻,她听见心底有什么东西轻轻裂开,像青城山清晨的薄雾,在第一缕阳光的照耀下,悄然散去,豁然开朗。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大二暑假的“川西行脚”实践,李薇和同学们背着行囊,从成都出发,沿着318国道向西,一路追寻着文化的足迹,在丹巴的藏寨里,她们遇见了一位皮肤黝黑、眼神清澈的藏族阿妈,阿妈用柏枝点燃的熏香,缭绕在空气中,她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双手奉上酥油茶,粗糙却灵巧的手指,能让茶碗在手中转出流畅优雅的弧线,碗底的茶渍,像一朵朵静静绽放的莲花,李薇望着眼前的一切,想起了王教授说的“文化是活的”,她瞬间顿悟:自己所学的,并非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如何让这些散落在民间、沉默了千百年的文化密码,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动人的表达方式。
回到学校后,她和同学一拍即合,发起了“四川非遗青年说”项目,她们用镜头记录蜀绣的细腻、竹编的精巧、川剧脸谱的浓墨重彩,将这些老手艺用短视频的形式,讲给更多同龄人听,其中一期视频,拍摄的是自贡的竹编艺人,镜头里,老人的手指在竹篾间翻飞如蝶,背景是晨雾氤氲的釜溪河,光影交错,如梦似幻,视频意外走红,评论区里,有人惊叹“原来非遗这么酷”,有人好奇“在哪里能学到”,李薇看着手机屏幕上滚动的留言,那个高考后迷茫夏天的画面再次浮现,那时她以为“二本”的标签是人生的句点,现在才恍然大悟,有些种子,恰恰需要植根于这片厚实的、充满烟火气的土壤里,才能开出一朵独一无二的花。
毕业典礼那天,李薇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她穿着租来的学士服,胸前别着一枚用蜀绣一针一线绣成的校徽,格外醒目,台下,王教授依然穿着那件熟悉的中山装,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欣慰与骄傲,她深吸一口气,声音清亮而坚定:“我们或许不是名校里万众瞩目的佼佼者,但脚下的这片土地,却给了我们最生动、最深刻的课堂。”阳光透过礼堂的玻璃窗,温柔地洒在她身后的大屏幕上,那里播放着同学们实践的照片:在三星堆修复青铜器的志愿者,在峨眉山认真记录植物标本的学生,在阆中古城里,教孩子们唱着古老童谣的姑娘……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段热爱与成长的青春叙事。
散场时,李薇路过教学楼后的那片竹林,晚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像极了无数个日夜里,她和同学们在图书馆里翻动书页的声响,她想起刚入学时,王教授曾站在竹林边,语重心长地对她们说:“四川的山水教会我们,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里,而是你往哪里生长。”她终于彻底懂得,所谓“二本”,不过是人生地图上的一个起点,就像都江堰的鱼嘴,将奔腾的岷江一分为二,激流在内江化作滋养成都平原的甘泉,奔涌在外江汇入长江的怀抱,每一条水道,都能灌溉出一片丰饶的田野。
夜色中的温江渐渐安静下来,李薇走在回宿舍的路上,路灯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口袋里的手机轻轻震动了一下,是社团学妹发来的消息:“姐,我们拍的川剧变脸视频火了!好多网友在评论区问,能不能学,去哪里学。”她停下脚步,抬头望向远处的青城山,只见那里,一轮皎洁的月亮正缓缓升起,清辉如水,洒满大地,那半轮月亮,像一粒被月光浸润得饱满的种子,正悄然地、深深地,在这片古老的巴蜀大地上,生根、发芽,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