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语文高考作文,15年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墨痕深处
十五岁那年的盛夏,蝉鸣如沸,将空气煎煮得黏稠而沉重,我独坐书桌前,指尖划过摊开的作文本,纸页上墨迹未干,却像干涸的河床,龟裂出一片荒芜,老师那句"缺乏真情实感"的评语,如一根细密的针,反复扎在心上,恍惚间,祖父书房里那方青石砚台浮现在眼前——墨香总在晨光中洇开,如同无声的絮语,在岁月深处低回,将我引向一个笔墨与记忆的秘境。
祖父的砚台是传了三代的旧物,青黑色的砚池边缘嵌着几道浅浅的裂痕,被他用生漆仔细修补过,像缀在锦袍上的补丁,反而显出温润如玉的光泽,我常看他研墨:执狼毫的手指骨节分明,腕悬起时如鹤颈般颀长,墨锭在砚台上顺时针轻旋,墨液便像从山涧深处渗出的清泉,带着松烟的清冽与徽墨的沉香,在素白的宣纸上晕染开千年的烟云,那时我不解,为何祖父从不让我碰这方砚台,直到某日见他临摹《兰亭序》——"之"字的捺笔在纸上流转如行云,墨色由浓转淡处,我分明看见王羲之醉后挥毫的洒脱,与祖父凝神时眼角的皱纹重叠,在时光里酿成醇厚的酒。
真正让我触摸到墨痕深处的温度,是在祖父病重那年,冬夜漫长,他躺在藤椅上,咳嗽声像破碎的瓦片,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刺耳,我忽然想起他书架顶层那本泛黄的《芥子园画谱》,踮着脚取下时,灰尘在月光里簌簌飞舞,如时光的碎屑,翻开书页,几片干枯的桂花叶从夹页间滑落,那是某年秋日,祖父带我在庭院里捡的,他说:"桂花香混着墨香,才是人间最好的气味。"我找出祖父常用的狼毫,蘸了新磨的墨,在宣纸上笨拙地画了一瓣桂花——墨色在纸上晕开,像极了那年秋天,庭院里洒落的碎金,带着阳光的温度。
祖父醒来时,阳光已爬上窗棂,他看着画,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起来,伸手轻轻抚摸纸面:"这墨,磨得不错。"我这才注意到,书桌上的青石砚台,不知何时被他移到了床边,他枯瘦的手指覆上我的手,带着墨香的温度,教我如何运笔:"墨分五色,浓淡干湿,要像人生一样,有起有伏,有留白才有韵味。"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祖父守护的从来不是一方砚台,而是墨痕深处,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与记忆——是祖父教我磨墨时说的"慢工出细活",是写字时"心正则笔正"的叮咛,是那些融入墨香里的岁月。
后来我带着这幅画参加了市里的青少年书画展,站在展厅里,看着自己的画作被挂在角落,旁边是名家泼墨的山水,忽然觉得有些局促,直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画前驻足,他指着画中的桂花,轻声说:"这墨里有岁月的味道,像年轻时在江南闻到的桂花香。"我忽然想起祖父的话,墨痕深处的,从来不是技巧的精湛,而是情感的沉淀,就像那方青石砚台,历经千次研磨,才会在墨液中沉淀出温润的光泽;就像人生,经过岁月的淘洗,才能在记忆深处留下最动人的痕迹。
如今我常常坐在祖父的书桌前,研墨、写字,墨液在砚台上旋转,像时间的漩涡,将那些蝉鸣、桂花、咳嗽声的记忆,一点点晕染开来,我渐渐懂得,写作与作画一样,最动人的不是辞藻的华丽,而是墨痕深处,那些带着体温的真诚,就像十五岁那年夏天,我终于明白,老师评语里的"真情实感",从来不是刻意为之的煽情,而是像祖父磨墨时那样,让情感在岁月中慢慢沉淀,最终在纸上,留下最深沉的痕迹——那是生活本身的味道,是时光酿成的酒,是墨香里的光阴故事。
墨痕深处,是祖父眼角的皱纹,是桂花混着墨香的气息,是人生路上那些无法复制的瞬间,它们像墨液在宣纸上晕开,无声无息,却永远定格在时光的长卷里,成为生命中最温暖的底色,每当执笔,我总能听见祖父的声音在耳边回响:"写字如做人,要方正,要留有余香。"原来,真正的墨痕,从来不在纸上,而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