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作文2017,河南高考作文2025年题目是什么
《桥畔的回响》
当豫西的晨雾如纱般漫过洛河石桥,我总会看见那个被岁月压弯的身影——老木匠陈河的摊位就守在桥西口,刨花在晨风中打着旋儿,混着桐油特有的醇厚香气,与桥头煎包笼里升腾的热气纠缠在一起,氤氲成我对故乡最鲜活的嗅觉记忆,那年我揣着烫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路过摊前,他正专注地用刻刀在木上游走,凿出的"桥"字每一笔都力透木背,笔画深处,藏着比洛河水更绵长的故事。
"这桥啊,要经得起人走,更要经得起岁月磨。"老陈头也不抬,指腹在木纹上轻柔摩挲,像在抚摸老友掌心的沟壑,他手中的活计是为镇上新修的廊桥雕栏板,每块木板都要先在桐油里浸足七七四十九天,再让洛河的日头晒出年轮的深痕,这让我想起高考前的日子:试卷堆在桌角,像码放整齐的木料;而我的笔尖,也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渐渐锋利,如同他手中的刻刀,终将雕琢出属于自己的形状。
陈河的桥是有魂的,镇上老人常说,抗战那年洛河发大水,这座木桥被洪水撕开三道口子,是陈河的祖父带着青壮年跳进刺骨的冰水里打桩,那些被河水泡得发亮的松木,后来成了桥墩最坚实的骨骼,至今桥墩深处还能看见深褐色的木桩,像嵌入大地的脊梁,任凭浪涛拍打,始终挺立,这让我想起教室后墙的倒计时牌,数字一天天减少,却像桥墩般在我心底越扎越深,支撑着我不被焦虑的洪流冲垮。
高考那几天,洛河果然涨了水,我坐在考场里,窗外的雨丝连成密密的珠帘,像极了陈河刨木时飞溅的银色刨花,忽然想起他的话:"好木料都有疤,就像人生总有不期而遇的雨。"是啊,模拟考的失利、志愿填报的纠结、临考前的失眠,不都是那些让年轮更深刻的疤吗?当答题卡上的字迹在汗水里渐渐晕开,我仿佛看见陈河在油灯下修桥的身影——凿子落下处,木屑纷飞,却让木料的纹理愈发清晰,正如挫折让人生的轮廓更加分明。
放榜那天,我特意绕到桥头,陈河正在给新桥的匾额上漆,"履健"两个金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两颗温润的星辰。"这词儿好,"他笑着解释,指腹上的老茧蹭过金漆边缘,《易经》里说,'履,柔履刚也',过桥要脚踏实地,做人也要柔韧有度。"我望着桥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的挑着担子匆匆走过,脊梁挺得像桥墩;有的驻足远眺洛河风光,眼神里盛着对远方的向往,忽然明白这桥不仅连接着河的两岸,更连接着祖辈的智慧与后辈的征程,每一块踏上去的木板,都是先辈铺就的路。
如今我常在城市的立交桥上想起豫西的石桥,钢筋水泥的巨龙纵横交错,却总让我闻到桐油的香气,陈河去年退休时,把用了四十年的全套工具传给了儿子,就像祖父把桥墩的秘密传给他一样,工具箱里还留着半块浸透桐油的木料,像一枚时间的琥珀,而我在大学图书馆里,偶尔也会翻开泛黄的《营造法式》,看见那些榫卯结构的插图,忽然懂得那些刻在木板上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工匠精神——它教会我们,无论是搭建一座桥,还是铺就人生路,都需要时间的沉淀、岁月的打磨,以及那份对脚下土地的深情。
暮色中的洛河泛着金光,新桥的倒影在水面轻轻摇晃,像一幅流动的油画,我知道,无论走多远,桥畔的刨花香与老木匠的叮咛,都会像洛河水一样,在我生命里永远流淌,这或许就是传承的真谛:它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载着过去的故事,奔向未来的海洋,而我们每个人,既是过桥的人,也是搭桥的人,在岁月的长河里,用汗水与智慧写下属于自己的"履健"篇章——那是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