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招,高考重考生什么意思
《重燃的答卷》
夏末的风裹挟着燥热的尘埃,漫过梧桐斑驳的树影,林薇站在省教育厅门口的公告栏前,指尖反复摩挲着那张薄如蝉翼的《高考重招补录通知单》,纸页边缘已被掌心的汗渍浸润出浅浅的波浪,"补录名额:12人"几个铅字在她眼前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像一场不敢轻易触碰的梦,既遥远又滚烫。
记忆的闸门轰然开启,七月的暴雨仿佛仍在眼前,当第三次模拟考试全省排名的短信猝然弹出时,她正蹲在老家斑驳的屋檐下,帮母亲抢收被雨水打湿的玉米,冰凉的雨水顺着瓦缝滴进脖颈,让她猛地打了个寒颤,手机屏幕上刺眼的排名数字,与母亲鬓角新添的白发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她整个十八岁夏天最深刻的底色——泥土的腥气、未干的泪痕,以及那个以为永远定格在高考落榜日里的自己。
直到县教育局的张局长骑着那辆沾满泥浆的自行车出现在村口,车筐里装着的不仅是录取通知书,还有一沓厚重的《国家专项计划政策解读手册》。"国家专项计划,"张局长的草帽帽檐滴着水,声音却格外清晰,"专门针对咱们农村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你完全符合条件。"林薇记得,自己接过通知书时,指尖触到的是粗糙的纸张和局长掌心传递的温热,那一刻,她仿佛握住了整个夏天最炽热的希望。
大学四年像被按下了快进键,清晨五点半的图书馆门口,总能看到她排队等候的身影;键盘敲击论文的清脆声响,常常盖过了宿舍楼下聒噪的蝉鸣;当同学们在考研、出国的道路上纠结时,她默默报名了"西部计划",选择回到生养她的那片土地,支教学校的土坯房里,她用粉笔在斑驳的黑板上写下"知识改变命运"八个大字,台下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她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束对知识同样渴望、同样不屈的光芒。
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弯,去年冬天,一则教育部通知如惊雷般炸响在平静的教育界——"启动高考重招专项计划,为因故错失机会的优秀学子提供二次通道",林薇在办公室看到新闻时,钢笔尖在文件上洇出一团墨迹,她忽然想起那些在支教时偷偷抹眼泪的孩子,想起他们问"老师,如果考砸了是不是一辈子就完了"时,自己喉咙里的哽咽,原来,有些坚持,真的能等来回响。
重招报名系统开启那天,服务器因访问量过大几度崩溃,林薇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地整理材料时,发现了一张特殊的申请表:考生父亲在"家庭情况"一栏用颤抖的笔迹写着:"2018年洪水中房屋倒塌,全家借住村委会,女儿高考时高烧39度仍坚持赴考,最终以3分之差落榜",表格下方附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穿着洗得发白校服的女孩站在废墟前,手里攥着的准考证已经被雨水泡得字迹模糊,但眼神却依旧倔强。
初审通过名单公示那天,林薇在政务大厅的电子屏上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复试现场,当考官问"如果这次机会再次擦肩而过,你会怎么办"时,女孩挺直了脊背,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三年前我父亲在废墟里挖出我的书包,里面装着没做完的习题集,他说,知识不会随洪水冲走,机会总会再来。"考场里响起的掌声惊飞了窗外的麻雀,也温暖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房。
最终录取通知书送达那天,林薇特意换上了第一次见张局长时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邮递员骑着叮铃作响的自行车穿过晒谷场,身后扬起一片金色的尘埃,女孩接过通知书时,阳光正穿过她发梢,在纸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那年夏天,母亲递给她玉米时,指缝间漏下的阳光——同样的温暖,同样的充满力量。
暮色渐浓,教育厅的灯光次第亮起,林薇望着公告栏前一张张年轻而充满希望的面孔,忽然深刻地明白了教育的真谛,它从不是一场孤注一掷的豪赌,而是给每个追梦人留一盏不灭的灯,在风雨如晦的夜晚,照亮那些依然不肯低头的身影,就像她支教时教孩子们唱的那首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刻的旋律,正随着晚风飘向远方,飘向更多需要光亮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