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考,90后高考总分
《那年夏天的纸飞机》
2008年的夏天,空气黏稠得像化不开的糖浆,老槐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地嘶鸣,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几乎要穿透教室斑驳的玻璃窗,头顶的吊扇有气无力地转动着,搅动着沉闷的空气,将试卷翻动的“哗啦”声吹得忽远忽近,像一首单调的催眠曲,林晓宇的目光死死钉在黑板右上角的倒计时牌上,那个用红笔写就的“15”,像一团跳动的火焰,灼得他眼睛发疼,也灼烧着他紧绷的神经,这是他第三次坐在高考的考场上,窗外的阳光被窗棂切割,在准考证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一如他此刻摇摆不定的心绪。
教室后排的饮水机突然发出一声沉闷的“咕咚”,打破了考场近乎凝滞的宁静,监考老师踱步过去检查的间隙,林晓宇的余光不受控制地飘向左手边的陈默,她正微微低着头,乌黑的长发柔顺地垂在草稿纸上,笔尖在数学公式的海洋里沉稳地划过,留下一行行工整的演算痕迹,这个画面太过熟悉,熟悉到过去两年里无数个晚自习,都是在这样的静谧与专注中度过的,仿佛只要一转头,就能看见她埋首书卷的侧影,那成了他枯燥备考岁月里,最安心的风景。
那年他们并肩走过高三,教室后门时常会在毫无预兆间被教导主任推开,每一次,林晓宇总是第一个察觉,他会用胳膊肘轻轻碰碰身旁的陈默,两人无需言语,便默契地低下头,假装在全神贯注地演算,早在那扇门被推开的前一秒,陈默就已经将刚传过来的纸条,不动声色地塞进了笔袋的夹层里,那不是什么情书,而是林晓宇熬夜整理的错题集,字迹因熬夜而显得有些潦草歪斜,却比任何印刷体都更能抚慰人心。
六月的空气里,栀子花的香气浓郁得化不开,却也混杂着一股名为“离别”的苦涩,模拟考的成绩单如同一张张判决书,被贴在教学楼走廊的公告栏上,引来无数驻足的目光,红色的排名像一道道无形的鞭痕,抽在每个人的心上,林晓宇看着自己名字后面那个或高或低的数字,心里五味杂陈,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教室后面的垃圾桶总是堆满了揉成一团的演算纸——那些纸上写满了少年人滚烫的梦想与深不见底的绝望,最终都化作了无人问津的废品。
高考前三天,一场突如其来的停电,将整个校园浸泡在墨色的寂静里,晚自习的教室里,瞬间亮起无数支蜡烛,小小的火苗在夜色中摇曳,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映照着同学们年轻而略带迷茫的脸庞,林晓宇借着这跳动的烛光,在笔记本的空白处,画了一只憨态可掬的纸飞机,在机翼上郑重地写下“加油”二字,然后小心翼翼地折好,轻轻一弹,纸飞机便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稳稳地落在陈默的桌上,她抬起头,烛光在她眼中跳跃,清澈如洗,嘴角漾开一抹浅浅的笑意,在机翼上添了几笔,又将纸飞机飞了回来,林晓宇展开一看,上面画着两个牵着手的小人,小人旁写着:“一起加油。”那天晚上的月亮格外圆,皎洁的月光透过停电的窗户倾泻而入,将教室里的烛光都染上了一层温柔的银辉,那一刻,林晓宇心中的惶恐与不安仿佛被这光芒抚平,他突然觉得,只要身边有这个人,无论未来通往何方,似乎都变得可以坦然面对。
考试那两天,天气出奇地好,阳光炽热得没有一丝云彩,考场外,家长们站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焦灼的目光穿透人群,寻找着自己的孩子,林晓宇穿过这片由爱与期盼组成的“墙”,听到无数声“加油”在耳边回响,却不知哪一句是为自己而喊,开考铃响前,他从口袋里摸出那只承载着特殊意义的纸飞机,机翼上的“加油”二字因反复摩挲而有些模糊,但他还是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在了铅笔盒的最上层,仿佛那是给自己最坚实的护身符。
数学考试结束时,窗外毫无征兆地下起了倾盆大雨,林晓宇走出考场,一眼就看到了陈默,她撑着一把淡蓝色的伞,孤零零地站在雨幕里,校服的裤脚早已湿透,紧紧地贴在小腿上,看见他,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雨夜里骤然燃起的星辰,快步向他跑来,雨伞在奔跑中倾斜出一个完美的角度,恰好将两个人都笼罩在它的庇护之下,冰冷的雨水顺着伞骨滴落,在水泥地上砸出无数小小的水花,溅湿了他们的鞋面。
“考得怎么样?”陈默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几乎被雨声吞没。
“还行,你呢?”林晓宇笑着,努力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轻松。
“最后一道大题……没做完。”她低下头,声音里满是失落,“对不起,可能要拖后腿了。”
林晓宇的心猛地一沉,随即又想起了那个停电的夜晚,想起了她画在纸飞机上的小人,他伸出手,轻轻拍了拍她单薄的肩膀,雨水顺着他的指尖滑落:“没关系,我们还有明天。”
雨越下越大,仿佛要将整个世界都冲刷干净,那些曾经贴在公告栏里、象征着成败的排名,那些写满复杂公式的黑板,那些堆成小山的试卷,都被雨水打湿,墨迹晕染,慢慢变得模糊不清,最终消失不见,林晓宇和陈默并肩走在雨里,两人的影子在昏黄的路灯下拉得很长,紧紧依偎在一起,像两只即将挣脱束缚、飞向远方的纸飞机。
那年夏天,命运和他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们最终没有考上同一所大学,林晓宇独自背上行囊,去了遥远的北方,陈默则留在了熟悉的南方,但距离并未疏远他们的心,反而让那份情谊变得更加醇厚,每年的高考季,他们都会折好新的纸飞机,在机翼上写下彼此的名字,然后让它们承载着18岁的梦想与思念,飞向对方所在的城市,那些纸飞机穿越千山万水,最终总能落在彼此的手心里,带着熟悉的温度和问候。
林晓宇早已步入社会,偶尔在某个加班的深夜,或是某个夏日的午后,他依然会想起那个遥远的高考夏天,想起教室里吱呀作响的吊扇,想起公告栏里刺眼的红色排名,想起雨中那把为他倾斜的雨伞……那些曾经以为天大的事情,如今看来,不过是青春长河里一朵稍纵即逝的浪花,但正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那些并肩奋斗的日夜,那些写在纸飞机上的悄悄话,共同构筑了他们生命中最坚实、最温暖的基石。
就像林晓宇在大学毕业那年,写给陈默的信中所说:
“那年夏天的纸飞机,最终没有飞向远方,而是稳稳地落进了我们的心里,成了永远不会坠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