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高考作文题目,13年高考作文题目全国
青铜回响
那年高考,作文题是“重器”,我握着笔,凝神于这两个字,仿佛握住了千钧之重的沉默,何为重器?是庙堂之上,礼乐庄严的鼎彝?还是沙场之上,决胜千里的戈矛?考场里唯有笔尖摩挲纸张的细微声响,如春蚕食叶,似时间在无声流淌,我的思绪,却飘向了家乡博物馆里那尊静静伫立的青铜方鼎,它那斑驳的绿锈下,仿佛藏着比青铜本身更沉重的东西,一种跨越千年的低语。
那尊方鼎,乃商晚期的瑰宝,名曰“子龙鼎”,它通体高近半米,双直立耳如倾听天命的警觉,深腹圆敛似容纳乾坤的胸怀,三根柱足沉稳地扎根于大地,腹部饰以饕餮纹,线条狞厉而神秘,双眼圆睁,仿佛能吞噬一切光明与黑暗,又似在凝视着三千年的沧海桑田,我初见它时,恰逢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博物馆里人影稀疏,光线从高窗斜射而下,如一道圣洁的光柱,恰好笼罩在鼎身上,那青铜的绿锈在光线下泛着幽幽的青铜之光,像沉睡了千年的眼睛,突然睁开了一道缝隙,向我投来深邃的一瞥,我驻足其前,时间仿佛凝固,周遭的喧嚣尽数退去,只剩下我与它,以及它所承载的、厚重如山的千年岁月。
我下意识地伸出手,指尖在冰冷的展柜前停驻,终究还是缩了回来,仿佛怕惊扰了它的沉睡,怕自己的凡俗气息,会玷污了那份亘古的庄严,我能想象,三千年前,它被庄严地置于宗庙之中,在袅袅升腾的香烟里,君王以它来祭祀天地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鼎内盛着的,不仅是牺牲粢盛,更是一个王朝的信仰与灵魂,那时的它,是权力的巅峰象征,是沟通天地的神圣媒介,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祀”之重器,它的重量,早已超越了其百斤之躯,而是整个文明的精神图腾。
王朝终有更迭,战火亦曾纷飞,它或许曾随主人颠沛流离,在泥土中掩埋百年,不见天日,当它重见天光时,已不再是庙堂之上的国之重器,而成了古董商案上的奇货,或是收藏家秘不示人的珍藏,饕餮纹依旧狞厉,却少了几分神圣,多了几分沧桑;绿锈依旧斑驳,却褪去了神采,添上了尘埃,它的重量,在颠沛流离中,似乎被蒙上了一层历史的尘埃,从信仰的重量,沉淀为历史的重量。
再后来,它漂洋过海,流落异国他乡,在异国的博物馆里,它被精心陈列于聚光灯下,绿锈在异国的光线下显得愈发苍凉,讲解员用流利的异国语言,精准地介绍着它的年代、工艺与纹饰,那些词汇冰冷而客观,却无人能真正读懂它沉默背后的叹息,以及那深藏于青铜肌理中的故国之思,它的重量,在异国的土地上,又多了一层乡愁的分量,那是文化漂泊的重量,是文明失落的重量。
直到近些年,它终于踏上了归途,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我再次在博物馆里见到它时,它依旧静静地伫立,只是周围多了许多驻足凝视的中国面孔,人们脸上不再是猎奇与漠然,而是充满了由衷的敬畏与自豪,孩子们在父母的讲解下,好奇地打量着这来自远古的“神兽”;老人们则默默地注视着,眼中或许有泪光闪动,那是岁月与记忆交织的共鸣,那一刻,我豁然开朗:重器的重量,最终会沉淀为一种文化的重量,一种民族精神的重量,它不再仅仅是商晚期的青铜器,它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无声见证,成了民族记忆的坚实载体,它的饕餮纹,不再是令人恐惧的怪物,而是我们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雄浑想象的结晶;它的斑驳锈迹,不再是岁月的侵蚀,而是我们民族历经劫难却生生不息的勋章。
考场上,我写下“青铜重器”四个字,我想,重器之所以为重,不在于其材质的贵重,不在于其工艺的精湛,而在于它所承载的、超越物质本身的精神与文化血脉,它可以是鼎,是钟,是碑,是任何能够承载历史、传承文明的载体,而我们这一代人,又何尝不是新时代的“重器”呢?我们肩负着传承文化根脉、开创时代新篇的使命,我们的肩上,同样承载着沉甸甸的重量,那重量,是先辈的殷切期望,是时代的千钧责任,更是民族复兴的宏伟梦想。
笔尖落下,我仿佛听见了三千年前那尊方鼎的回响,那穿越时空的青铜之声,与我心中新时代“重器”的誓言,产生了深沉的共鸣,那声音,厚重而悠远,充满了力量,它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激荡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