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天津作文,17年天津高考作文
星辰为灯,心火为引
天津卷高考作文题"重读长辈这部书",如同一把温润的钥匙,轻轻旋开了时光深处那扇厚重的门扉,当我们指尖拂过那些泛黄的书页,试图解读长辈的人生密码时,实则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那些被岁月精心打磨的生命轨迹,既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更在时光长河中闪烁着人性永恒的光辉,静候着我们以谦卑而虔诚的心去破译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
墨痕里的时代褶皱
祖父那只搪瓷缸上,"为人民服务"的红字早已斑驳脱落,却在岁月的摩挲中沉淀出温润的光泽,缸壁上细密的划痕,仿佛是时光留下的指纹,记录着那个集体主义年代特有的温度与质感,他总在清晨五点准时打开那台老式收音机,里巷广播的《东方红》旋律与煤炉上袅袅升起的水汽交织蒸腾,共同编织成我童年记忆最温暖的底色,那些被反复摩挲的粮票、布票,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早已失去流通价值,却比任何教科书都更鲜活地诠释着"节俭"二字在物质匮乏年代里所承载的千钧分量,长辈的生命史册里,每一道折痕都是一部微缩的社会发展史,等待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目光去细细展读,在字里行间触摸时代的脉搏。
翻开母亲的日记本,1998年防汛救灾的剪报旁,她用蓝黑墨水写下的字迹依然清晰:"共产党员要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二十年后,当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她作为社区志愿者穿着防护服的身影,与日记里的文字完成了跨越时空的深情呼应,这种精神基因的代际传递,比任何物质遗产都更具穿透力,让我们在理解个体命运的同时,得以窥见民族精神图谱中那条绵延不绝的传承脉络,那些泛黄纸页上的誓言,在新时代的考验中依然熠熠生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掌纹中的人生哲学
外公那把用了半辈子的竹椅扶手上,深浅不一的凹痕是他半生劳作刻下的年轮,这位老木匠总爱在闲暇时摩挲着那些痕迹,语重心长地说:"木料要顺纹凿,人生要顺势为。"当我在考研与就业的十字路口徘徊不前时,他指着案板上即将成型的榫卯结构:"你看这凸凹,看似矛盾,实则相生,缺了谁都不行。"这种充满东方智慧的生存哲学,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线性奔跑的焦虑,而在于找到与世界和谐共振的频率,在顺应中寻求突破,在包容中实现成长。
奶奶的针线笸箩里,缠着五颜六色的线轴,每个线轴上都系着不同颜色的布条。"这是给重孙们准备的百家衣,"她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温柔地抚过每一块布料,"每块布都来自不同人家,拼在一起才暖和。"这种朴素的共生智慧,在原子化的现代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当我们抱怨人际关系疏离时,或许该重新审视长辈们"远亲不如近邻"的生活哲学,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用一针一线的温情重新编织起被割裂的情感联结,让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重新成为社区的底色。
灯火处的精神传承
清明扫墓时,父亲在祖父墓前摆了一杯清酒和两颗饱满的花生。"你爷爷生前最爱就着花生喝酒,"他凝视着墓碑上的照片,眼神中满是怀念,"他说酒要慢慢品,日子要过细。"这种对生活本真的坚守,在消费主义制造的欲望洪流中,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锚点,当年轻人追逐网红打卡地的热闹时,长辈们珍藏的老照片里,那些平凡日子里的闪光时刻——一家人围坐吃饭的温馨、夏夜乘凉时的闲谈、冬日围炉夜话的温暖——或许才是值得用一生去品读的生命诗篇,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精神财富。
整理旧物时发现一沓泛黄的汇款单,是父亲20世纪90年代寄给家乡的学费单,每张单据的附言栏里都工整地写着"买学习用品",而我知道,那些微薄的工资支撑起了一个贫困家庭的整个学期,这种无声的奉献,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在"精致利己主义"悄然蔓延的今天,长辈们用行动书写的生命答卷,为我们重新校准了价值坐标,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伟大往往蕴含在平凡的坚守与无私的付出之中。
重读长辈这部大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成长史,当我们学会从他们的皱纹里读取时代的密码,从他们的掌纹中领悟生命的智慧,从他们的叮咛中感受爱的温度,就能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那些镌刻在时光长河中的生命印记,终将化作照亮我们前路的星辰,指引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理解中超越,完成这场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让心火相传,让文明永续,在这场永恒的对话中,我们既是读者,也将成为被后人阅读的新篇章,在时光的长卷上续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