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高考,潜江市高考状元2025
水网深处的笔尖与星火
潜江的六月总氤氲着湿润的水汽,汉江的支流在晨雾中泛着粼粼波光,如银灰色的绸缎般缠绕着这片泽国,当第一缕阳光轻拂过曹禺剧场的飞檐,全市两千八百余名考生正握紧笔杆,在答题卡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水网密布的江汉平原上,正以最质朴的方式演绎着奋斗的史诗。
水做的课堂
龙湾镇中学的张老师五点半便已起身,他踩着沾满露水的田埂,穿过青翠的稻田,前往镇上唯一的打印店取印复习资料,校舍静静依偎在排灌渠旁,教室里总能听见水流轻拍岸边的声响,三年来,这潺潺水声早已成为学子们最熟悉的背景音,课本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生物老师带着学生们站在堤坝上,实地讲解生态循环的奥秘;语文课上,师生们齐声诵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千古名句;就连数学试卷里,也常出现灌溉水渠流量的应用题,水,不仅滋养着这片土地,更浸润着孩子们求知的土壤。
去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导致考点停电,考场陷入一片昏暗,困难并未击退潜江人的斗志,老师们纷纷掏出手电筒,一束束光柱在雨幕中交织,竟连成一片璀璨的星河,考生王磊至今记得,监考老师在他耳边轻声说道:“咱们潜江人就是在风雨里长大的,这点困难算什么?”这句话后来被他郑重地写进了作文里,标题便是《水做的韧性》——那是潜江人骨子里的坚韧,如水般柔韧,亦如水般顽强。
指尖的星辰
在江汉油田子弟校,高三(7)班的教室里贴着一张特殊的地图——一张由油田勘探图精心改造的倒计时表,这里的每个孩子都来自石油工人家庭,他们的铅笔盒里常备着父亲留下的地质锤,课桌下藏着从油田带回的岩芯样本,班主任李老师常说:“这些孩子骨子里有石油人的执着,认准一个目标就钻到底,绝不轻言放弃。”这份执着,如同深埋地下的石油,终将喷薄而出,照亮前行的道路。
艺术生陈默的备考室里堆满了画纸,最上面那张《潜江之光》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上,钻井平台的夜景在星轨间流转,探照灯如笔锋般划破夜空,勾勒出工业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她每天坚持练习八小时速写,指尖磨出的茧子在素描纸上留下独特的纹理,那是梦想的印记。“我想考上中央美院,将来画更多咱们家乡的工业风景。”这个扎着马尾辫的女孩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坚定,仿佛已看见未来的自己,在艺术的殿堂里挥洒才华。
糯米的温度
考点外的临时补给站成了潜江六月最温暖的风景线,家长们支起大锅,蒸煮着潜江特产“早籼糯”,蒸汽裹着浓郁的粽香飘进考场,沁人心脾,周大娘凌晨三点就起来泡米,她亲手为每个考生包了两个粽子:“吃了糯米,脑子就像糯米一样黏得住知识点。”这种朴素的祝福,在考生圈里有个温暖的名字——“状元粽”,小小的粽子,承载着潜江人对下一代最真挚的期盼。
市教育局特意安排了“高考护航专车”,车身贴着曹禺先生的名言:“大幕拉开,世界在你眼中。”司机吴师傅连续五年参与接送任务,他总在车上备着藿香正气水和湿毛巾,细心呵护着每一个孩子。“这些孩子就像我的 own 孩子,得让他们知道,全城都在为他们加油。”吴师傅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潜江人共同的心声。
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潜江的天空突然放晴,阳光穿过水汽折射出一道绚丽的彩虹,考生们涌出考场,有人将试卷抛向天空,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解放;有人抱着父母失声痛哭,释放着积压已久的情感;更多的人则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汉江的浪花正奔涌向前,载着这些年轻人的梦想,流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场在水网深处举行的高考,不仅是知识的检验,更是精神的传承,从曹禺笔下的《雷雨》到油田井架的轰鸣,从稻田里的琅琅书声到考场外的糯香弥漫,潜江人以水的包容与坚韧,为青春写下最动人的注脚,那些在答题卡上划过的笔痕,终将成为照亮前路的星辰,在江汉平原的夜空中,闪耀出不灭的光芒,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潜江人,向着梦想的彼岸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