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英语江西,江西高考题2017英语解析
《那年夏天,我们与英语的和解》
2017年的盛夏,江西的暑气裹挟着蝉鸣钻进每个备战高考的教室,黑板右上角的倒计时数字从两位数变成个位数,英语模拟考的卷子堆成了小山,当听力磁带的电流声在教室里沙沙作响时,没人知道,这场语言的考试,会成为许多江西考生青春里最温柔的注脚——它不仅是一场测试,更是一场文化认同与自我发现的旅程。
听力里的烟火气
英语听力考试的开场总是带着仪式感,女声用标准的英式发音念出“Listen carefully”,而2017年的江西卷听力,却意外地透着股人间烟火气,第三段对话里,两个学生在讨论周末的市集,摊主叫卖声、讨价还价的嬉笑声透过磁带传来,让埋头刷题的同学们忍不住会心一笑,那年听力题里频繁出现的“local market”“traditional snacks”,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课本与生活之间的那扇门,让我们第一次意识到,语言可以如此鲜活地扎根于日常。
记得有位总在英语课上打盹的男生,在考后兴奋地说:“最后一段独白我全听懂了!讲的是景德镇陶瓷匠人的故事,跟我暑假去过的老窑厂一模一样。”那一刻我们突然明白,语言从来不是冰冷的字母组合,而是承载着记忆与温度的载体,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负担的单词,在这一刻化作了乡音与乡愁的共鸣。
阅读理解里的双面镜
阅读理解向来是考场的“重头戏”,2017年的江西卷却让我们看到了语言的另一面,完形填空讲述了一位中国教师在英国教授书法时遭遇的文化碰撞,当“墨汁”“宣纸”“毛笔”这些专有名词需要用最朴素的英文解释时,我们第一次意识到,母语的魅力竟要通过外语的棱镜才能被重新发现,原来,每一种语言都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文化根脉。
阅读理解C篇那篇“方言保护”的议论文,在当年引发了全班的热烈讨论,文中提到“当一种语言消失时,一个世界也随之消失”,让习惯了普通话课堂的我们,突然想起奶奶在赣南老家用客家话哼唱的童谣,考试结束铃响时,前排女生悄悄抹了抹眼角——或许她也在某个瞬间,从陌生的英文句子里照见了熟悉的乡音,感受到了一种跨越语言的归属感。
写作里的身份觉醒
书面表达向来是江西考生的传统弱项,但2017年的题目却让许多人找到了表达的勇气,那道要求写“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题,像是在千篇一律的模板化写作中,打开了一扇透光的窗,有同学写清明节的青团,有人写中秋的拜月仪式,而我选择写了外婆冬至酿的米酒。
当我在草稿纸上写下“The fermented glutinous rice wine carries the taste of reunion”时,突然感到一种奇妙的联结,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负担的单词和语法,此刻竟成了传递文化记忆的桥梁,考场上沙沙的笔声里,无数个江西少年正在用陌生的语言,讲述着最熟悉的故事——我们不再是为了考试而写作,而是在用英语重新定义自己的文化身份。
考后的文化自觉
走出考场的那天下午,教学楼前的樟树落下细碎的阳光,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讨论作文里的“dragon boat festival”该如何翻译,突然有人提议:“我们为什么不在英语角表演赣剧呢?”这个提议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漾起层层涟漪。
后来我们真的在学校的英语文化节上,用英文改编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选段,当外国朋友惊讶于“化蝶”的浪漫意象时,我们突然懂得了语言学习的真谛——不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更高的分数,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片红土地上的文化光芒,那一刻,英语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了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2017年的江西高考英语早已落幕,但那些在考场上与语言和解的瞬间,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青春记忆里,当英语不再是冰冷的分数,而是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当陌生的字母拼写出熟悉的乡愁,我们终于读懂了语言最动人的模样,那年夏天,我们不仅完成了考试,更完成了一场身份认同的文化觉醒——我们开始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终究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向世界讲述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