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013高考作文,浙江2013高考作文题目
时光深处的生命经纬
江南的雨季总是来得猝不及防,如一首未完的诗篇突然落下注脚,我站在老屋斑驳的木门槛上,看雨水顺着青瓦的沟壑汇成珠帘,将门前的石板路洇成流动的水墨,这扇被岁月包浆的木门与这条蜿蜒向远的石径,恰似生命长卷中永恒的隐喻——门是时光的封印,路是岁月的延展,而穿行其间的我们,永远在告别与抵达之间完成着精神的朝圣。
祖父曾在这扇门后度过八十个寒暑,门楣上那道深浅不一的刻痕,是他为我精心丈量的人生标尺,每当我在门框前踮脚仍够不到新的刻度时,祖父总会用布满老茧的手掌轻抚我的头顶:"孩子,门框能困住你的身高,却挡不住你眺望的目光。"那时的我尚不明白,这扇每逢风雨便吱呀作响的木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分野,更是认知世界的渡口,门内是祖母文火慢炖的莲藕汤氤氲的暖香,是祖父口中那些浸着月色的古旧传说;门外则是延伸向远方的田埂,是飘着米糕香的市集,是藏着无数未知的广阔天地。
十八岁那个蝉鸣聒噪的夏日,我拖着沉重的行李箱站在门槛上回望,门内是父母强忍不舍的微笑,门外是通往大学校园的柏油路,阳光将两人的影子拉得细长,那一刻祖父的话语突然在耳边响起——门的意义在于它既是屏障也是通道,正如高考这场青春的成人礼,既是对过往学习的检阅,更是通往精神新世界的通关文牒,考场里此起彼伏的笔尖摩擦声,恰似无数双脚踩在人生新路上的足音,每道题都是一扇需要用智慧推开的门,每个答案都是一条需要用勇气选择的路。
大学图书馆的古籍区,我常遇见一位推着轮椅的老人,他总在泛黄的书架间流连,轮椅旁放着一册磨损严重的《浙江通志》,书页边缘密密麻麻的批注如蚁群般排列,某次我帮他取书时,发现扉页上有用钢笔写下的八个字:"门径虽多,唯真理为路。"老人告诉我,他是1957年的高考生,因家庭变故与大学失之交臂,却在之后的人生中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朝圣,他的故事让我想起老屋后院石缝中的野菊,总能在暴雨后倔强地擎出金黄,原来门与路的辩证法在于:有时命运会暂时关闭一扇门,但永远为有心人敞开着另一条路。
去年深秋返乡,发现老门前的石板路已被平整的水泥取代,新铺的路面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再不见雨季里水洼倒映的星空,祖父的刻痕被精心保留在门框上,覆着透明的亚克力板,成为游客镜头里的"历史景观",站在新旧交替的路口,我忽然彻悟:门与路的本质都是时间的容器,木门承载的记忆不会因材质更迭而褪色,石板路见证的足迹也不会因路面翻新而磨灭,正如2013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所启示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门与路,但人类追求进步的赤子之心从未改变。
此刻我站在杭州地铁站的闸机前,看着人流如织穿梭于光亮的闸门之间,冰冷的金属与温热的掌纹相遇,发出清脆的"嘀"声,仿佛无数扇门在开启与关闭中奏响的当代交响,这让我想起祖父常说的"门里门外都是家"——门的意义不在于隔绝,而在于连接;路的价值不在于平坦,而在于延伸,当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不断推开一扇扇门,踏上一条条新路时,其实都是在完成对自我的超越与对世界的重构。
雨停了,阳光穿过云层洒在湿润的石板路上,我蹲下身,看见水洼里映出的天空,与记忆中老屋门外的天空重叠在一起,原来门与路从来不是对立的存在,它们共同编织着生命的经纬——门是路的节点,路是门的延伸,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穿行其中的行者,带着木门上的刻痕,踏着石板路的余韵,在时光的长河里,走向那个永远在远方召唤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