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题,2013年高考题目作文
《墨痕深处的回响》
那是一个蝉鸣聒噪的盛夏,老宅的雕花木窗被海风般的气流拂得咯吱作响,我蹲在积了灰的旧书架前,指尖触到一本线装书的硬壳封面,封皮上的"桐城方氏家塾"六字已褪成浅褐色,宛如岁月烙下的沧桑印记,轻轻翻开时,书页间簌簌落下的,是时光的碎屑,混合着淡淡的樟脑香,在阳光里浮动成金色的尘埃。
父亲站在天井里修剪兰草,听见动静探过头来:"那是你太爷爷留下的手稿,别弄坏了。"我合上书,看见扉页用朱砂写着"慎独"二字,笔锋如剑,劈开岁月的迷雾,在素净的宣纸上留下永不褪色的赤诚,那年我十五岁,还不懂得这泛黄纸页里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只觉得那两个字的分量,压得手心微微发烫。
直到三年后整理遗物,我才在书夹层里发现一封泛黄的信笺,信纸边缘已经卷曲,墨迹却依然清晰:"吾儿见字:今日高考,当以笔墨为舟,渡理想之河,切记,文章贵在气骨,不在辞藻。"落款是"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太爷爷当年参加高考时留下的家书,纸页间还夹着一片干枯的桂花,想必是当年夹信时从老宅院落里拾来的,花香虽散,却让文字多了几分温暖的馨香。
我摩挲着信纸上的折痕,忽然想起太爷爷的遗言,他临终前枯瘦的手指曾颤巍巍指向书架:"那里有东西,等你长大再看。"彼时我正为高考作文抓耳挠腮,哪里懂得这旧物里埋着怎样的精神密码,如今想来,那枯瘦的手指指向的,不仅是书籍,更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腾,等待着我用岁月去慢慢解读。
那个夏夜,我在台灯下展开太爷爷的手稿,字迹遒劲有力,间架结构里藏着桐城派的余韵,每一笔都像是从《史记》的碑刻里拓印下来的风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篇未完成的作文,题目是《论士之气节》,墨迹在"士不可不弘毅"一句戛然而止,页边有水渍晕开的痕迹,像是当年滴落的泪水,在宣纸上晕开成一片深沉的墨色云团。
父亲说,太爷爷那年参加高考时,正值卢沟桥事变,考场外炮火连天,考场内却鸦雀无声,太爷爷在作文里痛斥"士人失节,国将焉附",写到慷慨处,墨汁与泪水混在一起,在宣纸上洇出深浅不一的斑驳,那篇作文后来被刊登在报纸上,据说让不少青年学子热血沸腾,甚至有人因此投笔从戎,父亲说,太爷爷晚年常提起,那不是一篇作文,而是一个读书人在国难当头时,用笔墨投出的"人生答卷"。
我忽然明白,太爷爷留给我的不是简单的遗物,而是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镜子里映照出百年间中国读书人的风骨,从"为天地立心"的豪情,到"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那些泛黄的书页间,跳动着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墨痕深处,我听见的是从《楚辞》到《正气歌》的精神回响,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是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年高考作文题是《在传承中创新》,我写下太爷爷的故事,写下那些墨痕深处传来的回响,我说,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旧时光,而是让先辈的精神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就像太爷爷当年在炮火中坚持考试,今天的我们,也应当在各自的考场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答卷,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带着先辈的期许,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续写未完的故事。
走出考场时,阳光正好,梧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我看见穿校服的学弟们抱着书本走过,他们朝气蓬勃的脸庞上,有着和太爷爷年轻时候一样的光芒,忽然懂得,所谓传承,不过是无数个这样的瞬间,在时光的长河里,接力传递着文明的火种,就像老宅的雕花木窗,历经百年风雨,依然能在阳光下投下斑驳而坚定的光影。
那本手稿被我珍藏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每当写作遇到瓶颈,我就会翻开它,看那些穿越百年而来的墨痕,它们沉默不语,却总能让我听见最铿锵的声音——那是读书人的风骨,是民族的魂魄,是在时光长河里永远回响的理想与坚守的古老歌谣,墨痕未干,故事未完,我们都是续写者,在传承与创新中,让这歌谣永远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