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全国1卷高考语文,2017全国一卷高考语文
《墨痕深处》
暮色如宣纸般洇开,浸润着江南悠长的雨巷,林砚独坐窗前,指间的毛笔悬停于泛黄的宣纸之上,笔尖凝着一颗饱满欲坠的墨珠,倏然垂落,在宣纸上晕开一朵乌云般的墨痕,窗外,芭蕉叶被雨点叩击出清越的沙沙声,恍惚间竟与记忆里琅琅的书声重叠——那是2017年的盛夏,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如投入静水的石子,在教室里漾开圈圈涟漪。
"请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①用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②请以'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为关键词,展开想象,以'我看中国'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讲台上,语文老师推了推银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过教室里一张张年轻而忐忑的脸庞,林砚握着笔的手心沁出薄汗,草稿纸上涂满了凌乱的笔触,仿佛在勾勒一个模糊的国度,他的思绪飘向爷爷书房里那方沉默的端砚,想起墨锭在歙石上轻旋时发出的"沙沙"声,祖父总捋着胡须说:"砚者,研也,非研磨之研,乃研习之研,此中深意,需用心体悟。"
彼时的中国正站在时代的渡口,共享单车的潮水如星火燎原般淹没城市街巷,移动支付的二维码在老字号店铺斑驳的木门上闪烁着现代的光芒;而在雾霾锁城的冬日,口罩成了都市人最普遍的"面具",林砚在作文里写道:"长城如巨龙蜿蜒在群山之巅,承载着文明的脊梁;高铁似银梭穿梭于平原沃野,编织着发展的经纬,这是中国硬实力的筋骨;而广场舞阿姨们踏着时代节拍的欢声笑语、深夜街边小摊升腾的人间烟火,则是这个民族温热的血脉。"
他未曾知晓,在遥远的西部山村,支教老师李芳正用移动支付给孩子们添置崭新的课外书,信号时断时续的教室里,她小心翼翼地打开平板电脑,京剧《贵妃醉酒》的选段如清泉般流淌而出,孩子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眼睛亮得像映着银幕的星星,当唱腔里"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婉转唱词流出时,土坯墙上的斑驳裂缝仿佛都化作了流动的水墨,晕染出别样的生机。
城市的霓虹与乡村的炊烟,在2017年的中国画卷上交织成奇妙的图景,林砚的同学张伟选择了另一个任务,他在作文纸上画下一幅生动的漫画:身着汉服的少女骑着共享单车,车筐里装着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背景是巍峨的长城与飞驰的高铁,天空中竟飞着大熊猫形状的无人机,这幅充满想象力的漫画后来被刊登在校刊扉页,旁边配着一行隽永的小字:"传统是根,创新是叶,根深才能叶茂。"
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林砚跟着父亲踏上了敦煌的土地,莫高窟的壁画在幽暗的洞窟里静静流淌,飞天衣袂飘飘的色彩历经千年风沙依然鲜活,讲解员指着壁画上西域的矿物颜料与江南的植物染料,轻声说道:"这些色彩来自五湖四海,就像今天的'一带一路',文明从来都是在交流中绽放光彩。"林砚豁然开朗,作文题里那些看似矛盾的关键词,恰是这片土地最真实的肌理——既古老又年轻,既厚重又轻盈。
十年后的某个清晨,林砚在美术馆策划了一场名为"墨痕"的当代艺术展,展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名为《新长城》的装置作品:用废弃的共享单车零件搭建的"城墙"上,投射着京剧脸谱与移动支付二维码交相辉映的动态影像,开幕那天,白发苍苍的祖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了,站在作品前久久没有说话,最后他掏出智能手机,对着二维码扫码支付了门票,转身对林砚说:"砚台要常磨,不然墨就滞了;时代要常新,不然就要落伍了。"
走出美术馆时,晨曦正好落在"墨痕"两个鎏金大字上,林砚想起十七岁那年的夏天,自己在作文里写下的句子:"中国就像一幅正在挥毫的画卷,墨色浓淡间,藏着五千年的密码,也藏着未来的无数可能。"如今看来,那不仅是一篇应试作文,更是一个少年与时代签下的精神契约——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永远保持着一支毛笔的温度,让文明的墨痕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