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数学高考,2016年数学高考题
最后一道题的背面
高考的铃声,如同一柄淬了冰的利刃,精准地划破了考场里凝滞的空气,那是一种近乎真空的寂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无数颗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的搏动,陈默坐在靠窗的位置,汗水早已浸湿了手心,将那支磨得温润的笔杆攥得微微发烫。
他的目光,死死地钉在试卷的最后一页,那道解析几何题,像一幅由无数线条和坐标构成的迷宫,复杂得令人绝望,辅助线在他草稿纸上纠缠成一团乱麻,却始终找不到那个关键的“出口”,那座看似触手可及,实则遥不可及的“山峰”,无情地嘲笑着他的徒劳。
陈默的数学成绩,总是在及格线附近徘徊,像一艘在风浪中飘摇的小船,老师们总爱拍着他的肩膀,用“潜力股”这个词来鼓励他,但陈默心里清楚,这不过是成年人世界里一种体面的、善意的谎言,他不是潜力股,他只是个普通人,在名为“高考”的独木桥上,摇摇欲坠。
时间,一分一秒地从指缝中溜走,窗外的蝉鸣不知何时变得格外聒噪,像无数根细针,扎着他本就紧绷的神经,他深吸一口气,带着一丝不甘与认命,决定暂时向这座“高山”投降,先去检查前面的基础题,希望能挽回一些分数。
就在他手指即将触碰到卷页边缘的瞬间,眼角的余光捕捉到了一丝异样,试卷的背面,似乎有一行极小的字,他的心猛地一跳,几乎是带着一种赌徒的侥幸,他将试卷翻了过来。
一行印刷体的小字,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道微弱却不容忽视的光:“请考生注意,本页背面还有一道附加题,选做计入总分。”
陈默的大脑“嗡”的一声,仿佛被电流击中,他竟然……完全忽略了它!这简直是命运的馈赠,也是对他粗心大意的无情惩罚,他迅速扫了一眼附加题的题干——一道产品抽样的概率应用题,图形简单,条件清晰,步骤明确,与他面前那座“几何大山”形成了天壤之别。
时间只剩下最后二十分钟,这是一个疯狂的决定,但求生的本能和对分数的渴望,战胜了理智的犹豫,他告诉自己,这或许是他唯一的稻草,他迅速在草稿纸上罗列已知条件,那些曾经让他头疼不已的概率公式,此刻竟如久别重逢的老友般亲切,笔尖在纸上飞快地游走,思路前所未有的清晰流畅,每一个数字,每一次运算,都精准而笃定。
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句点时,距离考试结束只剩下最后的五分钟,他甚至来不及多想,凭着肌肉记忆,将答案工整地誊抄在答题卡的空白处,铃声大作,收卷的指令如军令般响起,他放下笔,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心中是七上八下的忐忑,像是在悬崖边赌上了一切,却不知脚下是坚实的土地,还是万丈深渊。
成绩公布的那天,阳光正好,陈默却觉得那光芒有些刺眼,他颤抖着手指,在查询网站上输入自己的考号,当总分跳出屏幕时,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29分!这个数字对他而言,不啻于一个奇迹,他的心脏狂跳,几乎要冲破胸膛,他颤抖着点开详细的成绩单,瞳孔瞬间放大:前面那道让他折戟沉沙的解析几何题,他果然只得了零分;而那道被他临危受命、仓促写下的附加题,旁边赫然印着一个鲜红的、完美的——15分。
原来,那道附加题是命题组特意设置的“慈悲”,一道为那些被难题困住的考生准备的“绿色通道”,它像一个隐藏的宝藏,静静地躺在试卷的背面,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而绝大多数人,都和他一样,在正面战场的硝烟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去翻阅那“另一页”。
这件事,如同一颗石子,在陈默的心湖里激起了经久的涟漪,他终于明白,人生并非只有一条单行道,当眼前的路被堵死时,或许,只需你多翻一页,多转一个弯,就能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多年后,无论他遇到多么棘手的困境,总会想起2016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夏天,想起试卷背面那行小字,想起那个在绝望中抓住一线光亮的瞬间,它像一枚烙印,时刻提醒着他:永远不要放弃寻找另一条路的可能,因为转机,往往就藏在被你忽略的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