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2017高考卷,2017年河南高考卷子
一本在乡土间苏醒的书
高考结束的铃声如同一声悠长的叹息,穿透了盛夏午后黏稠的空气,教室里瞬间弥漫开如释重负的轻松,我轻轻合上语文试卷,最后一道作文题"带一本书去旅行"的墨迹尚未完全干透,像一句未完的承诺,书桌一角,那本被我翻得卷了边、页脚微微泛黄的《乡土中国》,正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一位沉默的旅伴,窗外,梧桐树的叶子在热风中沙沙作响,光影斑驳地洒在书页上,恍惚间,我仿佛看见费孝通先生正漫步在江南水乡的石桥上,他的脚步丈量着土地的厚度,也丈量着中国乡村的灵魂,那深邃的目光,穿透了近百年的时光,与我遥遥相望。
带着这本社会学经典,我踏上了归乡的列车,目的地是河南那片被金色麦浪覆盖的土地,六月的阳光下,无垠的麦田翻涌成金色的海洋,风过处,麦浪沙沙,那是大地的呼吸,回到故乡,祖父正蹲在老槐树下抽着旱烟,青烟缭绕中,他布满沟壑的手指,像抚摸着最珍贵的宝物般,轻轻抚过饱满的麦穗。"你书里写的那个'差序格局',"祖父忽然开了口,烟斗指向远处错落有致、炊烟袅袅的村落,"不就是咱这老祠堂里的辈分排序么?不就是东家长西家短,亲疏远近,那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情味儿么?"我惊讶地发现,这位从未读过一天书的老人,竟用一生的农耕经验与乡土智慧,将费孝通笔下抽象的社会学概念诠释得如此鲜活通透,那是一种融入血脉的本能,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
在周口太昊陵,我目睹了一场震撼心灵的祭祖仪式,数万民众从四面八方涌来,香火缭绕,人声鼎沸,却又在一种无形的力量中保持着奇妙的和谐,黑压压的人群自发排出整齐的队列,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刺耳的扩音器,却呈现出惊人的秩序与肃穆,这让我想起《乡土中国》里"礼治秩序"的精辟论述——那些刻在泛黄族谱上的规矩,那些祖辈口耳相传的家训与诫言,早已内化为血脉里的基因,在特定的情境下自动苏醒,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当司仪高亢地喊出"开祭"时,我看见人群中白发苍苍的老者颤巍巍地跪倒在地,额头深深触地;年轻人们则神情庄重,虔诚地捧起一抔黄土,仿佛在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连接着过去与未来,个体与族群。
在信阳鸡公山,我遇见了正在修缮古老夯土墙的工匠老李,他粗糙却灵巧的手掌抚过历经风雨的夯土墙面,眼神专注而温柔,像是在抚摸爱人的肌肤。"这墙啊,得用三合土,还得掺上糯米汁和桐油,"他自豪地向我介绍,声音里带着老手艺人的笃定,"这样夯出来的墙,结实,能传百年,甚至更久。"我突然意识到,费孝通笔下"土地依附"与"文化自觉"的观念,正通过这些老艺人指尖的温度与专注,代代相传,他们或许说不出"文化自觉"这样深奥的术语,却用一砖一石、一榫一卯,守护着文明的根脉,延续着民族的记忆,当夕阳为土墙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那些斑驳的痕迹在光影中仿佛活了过来,静静诉说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密码。
返程的火车上,车轮与铁轨撞击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像一首古老的歌谣,我翻开《乡土中国》的最后一页,窗外的中原大地渐渐模糊成一片流动的绿色,那些在田野间辛勤劳作的身影,在祠堂里虔诚祭祖的族人,在作坊里默默传承手艺的匠人……他们的形象与书中的文字渐渐重叠、交融,最终化为一个鲜活的整体,我终于明白,费孝通先生用严谨的学术语言所描摹的,不正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本身吗?那些看似土气、被认为落后的习俗与传统,实则是中华民族历经风雨而凝聚成的最坚韧的精神纽带,是我们文化身份的根基所在。
当列车驶过黄河大桥,浑浊的河水在桥下奔腾不息,如同我们民族不息的血脉,我郑重地将一枚书签夹在"乡土本色"这一章,墨痕深处,不仅有学者的深邃智慧,更有亿万普通中国人对土地深沉的眷恋,对传统执着的坚守,对文明自觉的传承,这本带去旅行的书,最终让我读懂了脚下的这片土地,读懂了自己血脉里奔涌的文化基因,或许,这就是阅读的真谛——不是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而是在生活的大地上,让文字与现实的共鸣,奏响最动人的乐章;让书本里的智慧,在亲身的体悟中,获得真正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