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2019高考作文,江苏2019高考作文题目
在传统与未来之间
在传统与未来之间
江南的六月,总氤氲着梅子熟透时的温润气息,空气里满是湿润的青草香,2019年的高考考场,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稿纸的沙沙声,那声音,像春蚕在静谧的夜里啃食桑叶,又似时光在无声地流淌,当“物之传形者”这个题目映入眼帘时,我的思绪瞬间飘向了姑苏城深处那间古旧木工坊的袅袅木香里,我仿佛看见,老匠人布满岁月刻痕的手,正用刻刀在坚硬的木料中唤醒沉睡的灵魂,将呼吸注入那精巧绝伦的榫卯结构之中,那些被时光温柔打磨的器物,恰似文明长河中凝固的琥珀,不仅封存着过去的温度与记忆,更在新时代的光线下,折射出璀璨而深邃的未来光芒。
榫卯里的文明密码
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处,我曾有幸遇见一位修复古建筑的匠人,他手中的鲁班尺,丈量的不仅是宋代梁架的优美弧度,更是与千年时光对话的标尺,他布满老茧的指尖,每一次抚过斗拱上那层温润如玉的百年包浆,都像是在虔诚地阅读一部由木纹写就的史诗,那些不用一钉一铆的构件,在历经数次地震后,依然能咬合得比钢铁更为紧密,这便是“道法自然”的东方智慧在木构建筑中的极致体现,反观当下,当现代建筑试图用冰冷的钢筋混凝土去拙劣地复制古典飞檐的飘逸时,却往往丢失了榫卯结构中“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与那份呼吸般的生命力,真正的传承,绝非是僵化地复制外在形式,而是对其中蕴含的生命态度与精神气韵的深刻接续与活化。
数字时代的工匠精神
在南京博物院的数字实验室里,一场静默的革命正在上演,年轻的技术师们,指尖在键盘上轻盈舞蹈,三维扫描仪的光束如同时光的触手,精准捕捉着云锦纹样每一根丝线的经纬,屏幕上,跳动的代码与织机上穿梭闪耀的金线,共同谱写着传统与科技交织的华美乐章,这“传统+科技”的激烈碰撞,让我不禁想起《考工记》中“智者创物,巧者述之”的古训,其智慧在今日依然熠熠生辉,当3D打印技术以微米级的精度,完美复现出唐代海兽葡萄镜那繁复而神秘的纹路;当VR技术让寻常人得以漫步在虚拟的明孝陵神道,与石像生进行跨越时空的凝视——传统,便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沉默的标本,而是化身为流淌在数字血管中、可以被无限解码与再生的文化基因。
断裂处的生长点
常州梳篦博物馆的展柜里,一件奇妙的并置陈列引人深思:一边是清代老匠人留下的、被岁月磨得锃亮的制篦工具,每一道划痕都诉说着过往的专注;另一边,则是代表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精密机床,线条冷硬,光洁如新,这种跨越百年的时空对话,揭示了传承最深刻的辩证法:没有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敬畏,创新便会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枯竭;而倘若没有面向未来的勇气与魄力,所谓的守护,也终将把文化变成一具仅供凭吊的精致标本,正如宜兴的紫砂艺师,他们在保留传统紫砂泥料“不媚俗、不浮华”高洁品格的同时,大胆地融入现代金属元素,烧制出既古朴又前卫的全新器型,不仅拓展了艺术语言的边界,更让古老的紫砂艺术在当代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考场窗外的蝉鸣渐起,声声入耳,将我从沉思中唤醒,我忽然想起,在故宫文物医院那片静谧的空间里,那些文物修复师们正手持比绣花针还细的手术刀,在脆弱的千年壁画上精雕细琢,他们手中的放大镜,既是凝视历史伤痕的显微镜,也是在探寻未来修复路径的望远镜,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传统与未来的张力之间,不断向上生长、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当我们能将古老的智慧酿成时光的琥珀,就能在每个新时代的晨光里,折射出更加璀璨而多元的光谱,这或许就是“物之传形者”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真正的永恒,不在于固守不变的形态,而在于让传统在每一次勇敢的创新中获得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