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后的留学,高考的留学的最后成功感言

教育 1周前 (11-14) 1142

《破茧:在陌生的时区里长大》

破茧:在陌生的时区里长大

六月的蝉鸣,像是被烈日烤得焦脆的琴弦,撕破了京城夏日的沉闷,林晓独自站在高中教学楼的露台上,指尖摩挲着那张被汗水浸湿的A4纸——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纸页边缘因反复触摸而微微卷曲,恰如她此刻悬在半空、摇摇欲坠的人生,三天后,这张承载着梦想与荣耀的纸,将在机场被兑换成一张飞往洛杉矶的单程票,目的地是一个她只在光影交错的银幕上窥见过一角的国度。

当飞机的轮子最终亲吻在洛杉矶国际机场的跑道上时,林晓才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文化时差”的重量,海关人员那带着粗粝西部口音的英语,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猛地插进她精心准备的“学习电影制作”的锁孔,却怎么也转不动,那句练习了无数遍的台词,此刻卡在喉咙里,最终只艰难地挤出三个字:“Tourism.”(旅游。)身后传来母亲压抑的、带着浓重鼻音的叹息,那声音细若游丝,却像一根淬了毒的细针,精准地扎进了她最柔软的心房。

南加州大学的校园,与其说是一座学府,不如说是一座微缩的地球村,林晓的宿舍楼里,住着四个来自不同世界的女孩:韩国裔的朴敏智,永远在凌晨四点的微光中,用小提琴拉奏着思乡的夜曲;来自德州的艾米莉,热情似火,竟敢把墨西哥魔鬼椒酱豪迈地拌进清晨的麦片;而来自上海的安琪,则像一位精明的财务大臣,每天都在与汇率波动和账单进行着无声的战争,林晓常常抱着她的索尼摄像机,静静地坐在宿舍楼前的草坪上,镜头里是不同肤色的身影抱着书本匆匆而过,背景音是十几种语言交织而成的、充满活力的喧嚣。

电影制作系的第一次小组作业,便为林晓撞上了第一堵坚实的文化之墙,她满怀深情地提出的“中国留守老人”选题,却被教授不客气地评价为“刻板印象的同理心”,同组的美国同学马克耸了耸肩,一脸轻松地说:“为什么不拍拍我们校门口的那群流浪猫?它们的故事更动人,也更贴近生活。”那晚,她躲在被窝里,像一只受伤的幼兽,无声地哭泣,手机屏幕亮起,是父亲发来的消息,简短得近乎吝啬:“家里一切都好,别担心。”每一个字,都像一块滚烫的烙铁,烫得她心口发疼。

语言,是另一道更为无形且高耸的墙,林晓的托福成绩足以让她骄傲,但当她第一次融入剧本讨论的“战场”时,才发现自己听不懂那些夹杂着俚语的黑色幽默,同学们口中的“bomb”(糟糕的失败)与“fire”(绝赞的精彩),让她总在反应的慢半拍中陷入尴尬,有一次,她竟将“pitch a story”(构思故事)听成了“itch a story”(挠痒痒的故事),短暂的寂静后,是全班同学善意的哄堂大笑,那笑声,像一把盐,撒在了她本就敏感的自尊心上。

感恩节假期,是林晓第一次没有回家,她跟着马克去了他家在加州中部的小镇,马克的父母是越南战争后移民的“船民”,父亲在加油站终日与油污为伴,母亲则在超市的收银台后重复着机械的扫码动作,节日的饭桌上,马克的奶奶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她1975年乘小船逃离西贡的惊魂一夜,林晓静静地看着眼前这一家子,听着那些混杂着感恩、坚韧与辛酸的故事,心中豁然开朗:所谓“美国梦”,从来不是好莱坞电影里那种光鲜亮丽的幻象,而是由无数个像马克家一样,在平凡与挣扎中默默开花的普通人共同书写的史诗。

高考后的留学,高考的留学的最后成功感言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大二那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林晓在唐人街一家即将歇业的老照相馆里帮忙整理旧物时,意外发现了一箱1980年代中国移民留下的底片,那些被时光染上琥珀色的影像里,有穿着宽大西装的留学生在实验室里熬红了双眼,有抱着幼子的母亲在狭小廉租公寓里绽放出最温柔的微笑,有餐馆老板站在“开业大吉”的褪色招牌前,用汗水擦拭着梦想的尘埃,她被这些沉默而有力的故事深深触动,将它们一一扫描、修复,并剪辑成一部名为《彼岸》的纪录片,这部作品,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最终在学校的年度电影节上激起了层层涟漪,为她赢得了分量不轻的最佳短片奖。

高考后的留学,高考的留学的最后成功感言

毕业典礼那天,阳光灿烂得有些晃眼,林晓将那张北影的录取通知书,与南加州大学的学位证书并排摆在桌上,窗外,是洛杉矶特有的、带着海腥味的阳光,与十年前北京那个夏天的阳光,同样刺眼,却温暖了不同的心境,她拨通了与父亲的视频电话,镜头里,是宿舍里堆积如山的拍摄器材和写满批注的剧本,父亲看着屏幕里已然褪去青涩的女儿,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欣慰的笑意,轻声说:“你看,翅膀硬了,终于能飞到属于自己的时区里去了。”

当飞机再次起飞,舷窗外的云层如翻滚的棉海,林晓靠在窗边,看着下方逐渐缩小的城市灯火,思绪万千,她想起初来美国时,面对超市里冷冰冰的自助结账机,那种面对“高科技”的敬畏与胆怯;而现在,她已能用地道的德州腔与剧组主创们讨价还价,甚至开起玩笑,曾经让她夜不能寐的文化冲击,那些误解、孤独与挣扎,如今都已内化为她镜头里的光影、剧本里的对白,以及生命里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

留学,从来不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镀金捷径,而是一场孤独而盛大的蜕变,在陌生的时区里长大,学会的第一课,或许不是如何削足适履地融入,而是如何在不被理解的时刻,依然能清晰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并勇敢地追随它,就像林晓镜头里的那些移民,他们带着故乡的深深烙印,在异乡的土壤里顽强地扎根、生长,最终长成了独一无二的模样——既不是原来的自己,也不是别人的复制品,而是挣脱了束缚、破茧而出的,一个全新的、更强大的生命。

河北高考2017试卷,2017河北高考题
« 上一篇 1周前 (11-14)
2017高考河北试卷,2017河北高考题
下一篇 » 1周前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