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后可以改名吗,高考后可以改名吗现在

教育 1小时前 639

《十八岁的命名权:当高考成为人生的分号》

十八岁的夏天,总交织着两种独特的旋律:一种是考场里笔尖与答题卡摩擦的细碎沙沙声,那是青春与梦想的交响;另一种是填志愿时全家围坐的争论声,那是期望与现实的碰撞,而在这些喧嚣的尽头,还藏着一个更为私密而庄重的仪式——有人正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屏息凝神,默念一个全新的名字,高考后改名,这个看似简单的行政程序,实则是一场自我认同的成年礼,是年轻人第一次以独立意志,在人生这张空白的画布上,郑重地落下的第一笔。

改名:从"被赋予"到"被选择"的身份觉醒

在传统观念的漫长河流里,名字始终承载着家族血脉的延续与父母辈殷切的期望,当"建国""伟强"这样的名字镌刻着父辈的时代烙印与集体记忆,当"梓涵""子轩"这样的名字折射出特定时期的审美潮流与集体无意识,个体的独特性便在这宏大的命名叙事中,悄然被稀释甚至淹没,而高考后兴起的改名潮,恰是年轻一代对"被命名"命运的温柔反叛,他们不再被动接受长辈赋予的符号,而是主动开启一场与内心深处的对话,寻找那个真正能与自己灵魂共振的密码。

去年盛夏,我采访过一位改名的女孩,她出生时被祖父赐名"张婷",寓意"亭亭玉立",清雅美好,可从懵懂童年到青葱岁月,"婷"字似乎成了她身份的通用标签——小学班级里有三个"婷",大学社团招新时"婷"字不绝于耳,就连实习公司的茶水间,也有一位同名同姓的前辈,当她手握大学录取通知书,站在人生新阶段的门槛前,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脑海:这个伴随了自己十八年的名字,竟从未经过她的点头应允,它像一件合身的却并非心之所爱的衣裳,穿了太久,几乎要忘了最初的自己,她开始了一场寻名之旅,翻遍《说文解字》,遍览诗词歌赋,最终选定"张听澜"。"听"是倾听内心的声音,是听见风声雨声读书声,更是听见自己灵魂的低语;"澜"是人生波澜的壮阔,是静水流深的沉稳,亦是乘风破浪的勇气,这个新名字里,藏着一个少女对未来的全部憧憬与宣言——她不愿再活在他人设定的期待里,而是决心成为自己人生的倾听者、见证者与掌舵人。

改名的代价:当浪漫仪式照进琐碎现实

改名,从来不是一场孤芳自赏的自我表达,它更像一场需要耐心与毅力的"人生系统升级",证件的更迭、人际关系的重建、社会身份的转换,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年轻人的决心与韧性,我的表弟去年便经历了这场"升级",他从"李浩然"变成了"李默",为了更改学籍档案,他顶着烈日跑了三趟教育局,每一次都要排队、填表、盖章,手续繁琐得令人沮丧;为了更新银行卡信息,他在银行柜台前足足排了一下午的队,腰酸背痛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最让他头疼的是社交网络,微信里的备注、群聊里的昵称、工作平台的账号,每一个都需要逐一告知亲友与同事,那感觉,仿佛给人生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数据迁移",他苦笑着对我说:"感觉像给人生做了一次重大系统更新,过程虽然麻烦又耗时,但每次在签名栏郑重写下'李默'这两个字时,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便会油然而生,仿佛这才是真正的我。"

这种看似"麻烦"的过程,恰恰是改名深层意义的所在,它迫使年轻人直面身份认同的本质:名字终究只是一个符号,但选择符号的过程,本身就是对自我价值的深度审视与重新确认,正如作家蒋方舟在《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中所写的:"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最适合自己的称呼,那个能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当一个人愿意为名字付出时间、精力乃至些许的"阵痛",本质上是在向世界宣告:"我的人生,由我定义,我的价值,无需他者来赋予。"

高考后可以改名吗,高考后可以改名吗现在

名字的重量:在传统羁绊与现代觉醒之间

也有人质疑:改名是否意味着对传统的割裂与背叛?在家族观念尤为浓厚的乡土社会,这样的质疑声往往更为强烈,我的高中老师曾就坚决阻止过儿子改名:"你爷爷给你起的名字,含着心意,怎么能说改就改?"当儿子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手捧烫金的录取通知书时,他给爷爷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长信:"爷爷,我不是要忘记您,更不是不尊重您,我只是想用这个名字告诉您,您教我要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这个名字,会带着您的教诲,陪我走向更远的未来。"老人读信后,沉默了许久,浑浊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在那张改名申请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概念——真正的传统从不是僵化的符号与刻板的规定,而是流动的对话与理解,年轻人通过改名勇敢地表达自我,长辈通过理解传递深沉的关爱与包容,这种代际之间的磨合与碰撞,恰恰是传统生命力的鲜活体现,就像一棵古老的大树,它的根深深扎在土壤里,汲取着传统的养分,而它的枝叶却要奋力向着阳光生长,拥抱新的时代,名字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场带着温度的接力,是长辈的期望与年轻人的渴望在时光中交汇、融合,共同书写新的篇章。

站在十八岁的路口回望,高考后的改名更像一个深刻的隐喻:我们终将告别那条被精心安排好的轨道,勇敢地踏入充满无限可能的旷野,有人会选择保留原名,那是与家族血脉相连的温柔羁绊,是饮水思源的感恩之心;有人会拥抱新名,那是与未来立下的郑重约定,是自我重塑的坚定宣言,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重要的是,我们终于懂得:名字的笔画里,藏着人生的答案;而书写答案的笔,永远坚定地握在自己手中,这或许就是成长最动人的模样——当我们有勇气、有智慧为自己命名时,便真正拥有了定义人生、走向远方的磅礴力量。

江苏高考2017数学难,江苏高考2017数学难度系数
« 上一篇 1小时前
2017湖北高考作文,2017湖北高考作文题目
下一篇 » 57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