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重庆高考作文2017,重庆高考作文2017解析

教育 2周前 (11-08) 827

《雾都寻光》

重庆的雾,是浸在骨子里的,它不像江南烟雨那般缠绵悱恻,也不似北国寒雾那般凛冽刺骨,而是带着火锅底料般的浓烈与滚烫,将整座城市温柔地裹进一层暧昧不清的朦胧纱幔里,2017年的盛夏,我站在高考考场的窗前,望着窗外被雾气温柔吞噬的缙云山,轮廓在氤氲水汽中若隐若现,突然想起爷爷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雾再大,路就在脚下。"

那年重庆的高考作文题是"在自然中汲取力量",当笔尖触碰到答题卡的瞬间,竟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十六年的人生里,我从未如此认真地叩问内心——自然于我,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朋友圈里精心滤镜后的山水照,是课本里被标满重点的说明文,还是周末逃离城市时偶尔瞥见的、被钢筋水泥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几抹绿?直到此刻,被困在这方寸考场,我才惊觉自己与自然的距离,竟隔着千山万水。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那栋吱呀作响的吊脚楼里度过的,那时的重庆,尚未被摩天大楼的丛林所覆盖,嘉陵江的水清得能看见江底的卵石,两岸的梯田像碧绿的阶梯,一直蜿蜒铺展到天际线,外婆总爱在晨曦微露时牵着我的小手去江边洗衣,她粗糙的手掌包裹着我,指着粼粼的江水说:"囡囡你看,这水啊,能照见人心。"那时的我懵懂不解,只觉得江水带着山野的凉意,溅在脸上比任何空调风都舒爽,后来,梯田被推平,工厂的烟囱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江水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清澈,外婆再也没去过江边,她临终前,枯瘦的手紧紧攥着我的掌心,浑浊的眼睛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别丢了根啊......"

高中三年,我像一只被上了发条的陀螺,在题海的漩涡中机械地旋转,每天清晨五点半,当宿舍楼的路灯还在夜色中昏昏欲睡,我已经坐在教室里与试卷为伴;深夜十一点,行政楼的灯光熄灭后,我的台灯还要倔强地亮上半小时,老师说:"这是黎明前的黑暗。"可我望向窗外,永远只有灰蒙蒙的天,从未见过真正的黎明,直到高考前一周,我在整理旧物时翻出了外婆的遗物——一个褪了色的竹篮,篮底铺着几颗晒得干瘪的野菊,压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是外婆熟悉的字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考试当天,重庆被一场浓雾笼罩,能见度不足五十米,校车在雾气中艰难前行,像一只笨重的甲虫,有同学急得红了眼眶,我望着车窗外被雾气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城市轮廓,外婆的竹篮突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那篮子里哪里是什么野菊,分明是外婆用一生守护的整个自然啊!她在城市的缝隙里,硬是种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而我呢?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冰冷的分数,却把最本真的自己弄丢了。

重庆高考作文2017,重庆高考作文2017解析

面对"在自然中汲取力量"的命题,我握着笔,突然有了方向,我写外婆那曾清澈见底的江水,写梯田上随风摇曳的野花,写竹篮里晒干后依然散发清香的野菊,写那些被我们遗忘在时光里的、最质朴的自然馈赠,我写道:"自然不是朋友圈里收获的点赞,不是课本里需要背诵的考点,而是外婆洗衣时那映照人心的江水,是梯田上倔强生长的野花,是竹篮里历经岁月仍散发清香的野菊,它教会我们,即使身处迷雾,也要相信脚下有路;即使黑夜漫长,也要相信黎明终将降临。"

重庆高考作文2017,重庆高考作文2017解析

交卷铃响的刹那,雾散了,阳光像利剑般穿透云层,洒在答题卡上,我的字迹在光下闪闪发亮,我不知道这篇作文能得多少分,但我知道,我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束光,就像重庆的雾,看似浓得化不开,却在某个不经意的转角,给你猝不及防的惊喜。

走出考场,我贪婪地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混合着青草的芬芳,远处的缙云山在阳光下清晰可见,山间仍有薄雾缭绕,宛如一条圣洁的哈达,我想,那大概就是自然在向我招手吧,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更多的"雾"挡在面前,但只要记得外婆的叮嘱,记得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自然馈赠,我就有勇气一直走下去。

因为我知道,无论雾多大,路就在脚下;无论夜多长,光总会来,这,就是自然给予我的、最磅礴的力量。

成人高考与电大,成人高考与电大区别
« 上一篇 2周前 (11-08)
2017标准答案高考,2017高考试卷答案
下一篇 » 2周前 (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