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17高考作文,2017重庆高考作文范文
《在山城褶皱里打捞时光》
重庆的夏天总裹挟着火锅的滚烫辣意,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两江游轮的汽笛声能穿透十八梯的氤氲雾气,2017年,当"共享"作为高考作文题如石子投入这片江湖,激起层层涟漪时,这座立体魔幻的山城,正以独特的肌理诠释着古老而新鲜的生存哲学——在层峦叠嶂间,在梯坎巷陌里,共享早已不是新鲜词汇,而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日常。
解放碑的霓虹灯下,共享单车如潮水般涌来又退去,在石板路上留下一串串清脆的车铃,穿着校服的学生用手机扫码解锁,车筐里躺着刚买的周君记怪味胡豆,豆子的香气混着少年的笑声在晚风中飘散;穿西装的白领单手扶车把,另一手攥着赶时间的公交卡,皮鞋敲击地面的节奏与链条转动的声响合奏成都市晨曲,这些钢铁洪流在陡峭的梯坎上艰难攀爬,在洪崖洞的吊脚楼旁列队等候,仿佛现代文明与古老街巷的和解仪式,山城的坡坎成了共享经济的天然试炼场,上行的喘息与下行的飞驰,构成城市独特的呼吸节奏——每一段坡坎,都是对共享单车性能的极致考验;每一次扫码,都是山城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温柔相拥。
黄桷垭的老茶馆里,共享的概念有了更温暖的注脚,穿中山装的老人用紫砂杯盖轻轻刮着浮沫,茶桌中央的搪瓷缸里,总有陌生人续上的热茶,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年龄与身份的界限,隔壁桌的程序员正在笔记本上编写共享代码,眉头微蹙,抬头却对上茶博士递来的免费盖碗茶,一瞬间的愕然随即化为会心的微笑。"共享的不是物件,是人情。"老茶客的话里藏着山城数百年的码头基因——在吊脚楼的飞檐下,在防空洞的改造里,陌生人因一碗茶、一局牌结下缘分,这种无形的共享,比任何商业模式都更接近城市的灵魂,共享不是冰冷的交易,而是热气腾腾的人情往来,是山城人骨子里的豪爽与通透。
长江索道的缆车在暮色中缓缓滑行,车厢里的乘客分享着同一片江景,却各自怀揣着不同的心事,穿校服的女孩指着对岸的来福士广场,给外地同伴讲抗战时期这里的故事,声音清亮,带着对家乡的自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支起速写本,将缆车、江流、摩天轮框进同一画面,笔尖流淌的是对这座城市的独特解读,这种共享的时空里,过去与未来、本土与异乡、现实与艺术奇妙交融,就像李子坝轻轨站穿楼而过的列车,当传统与现代共享同一空间,便诞生了让世界惊叹的风景,每一扇缆车窗,都是一幅流动的城市画卷;每一次呼吸,都带着两江交汇处的湿润气息。
在南山一棵树观景台,老人用共享望远镜俯瞰夜色中的重庆,万家灯火在山峦间连成星河,洪崖洞的灯火倒映在江面,如同打碎的琉璃,璀璨而迷离,老人忽然说:"你看那些亮灯的窗户,每户人家都在共享同一片星空,却守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这让我想起山城特有的"穿房过户"民居——几户人家共享一个院落,却各有各的灶台与心事,亲密又疏离,如同山城的地形,看似交错纵横,实则边界分明,这种共享智慧,或许正是破解现代性困境的钥匙——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又能共享集体的温暖与力量。
当共享单车布满石板路,当共享书房开在防空洞,当共享厨房飘出江湖菜的香气,重庆正以自己的方式回应时代的命题,这座被两江滋养、被群山托举的城市,从不拒绝新鲜事物,却始终保持着对人情温度的坚守,在共享经济的浪潮中,山城教会我们:真正的共享,不是简单的资源调配,而是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为每个孤独的灵魂保留一盏可以共享的灯火,让每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都能在某个瞬间感受到江湖的温度,就像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不同的水流在此共享同一片水域,却依然保持着各自的奔腾与力量,共同滋养着这座独一无二的山城,共享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存哲学——在褶皱的时光里,打捞那些被忽略的温暖,让每一份孤独都能找到共鸣,让每一次相遇都成为共享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