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高考,湖州市高考状元
湖笔生花处
清晨五点四十分,湖州城尚在静谧的酣睡中,唯有那座古朴的“湖笔斋”牌坊下,青石板路上已响起一阵清脆而急促的脚步声,那是林晚,她肩上沉甸甸的书包里,除了铺展的复习资料,更珍藏着一件传家宝——一只由爷爷亲手为她定制的湖笔,笔杆是深紫色的陈年老竹,握在手中温润如玉;笔尖是精选的“纯紫毫”,锋颖锐利如锥,凝聚着千钧之力,爷爷临终前,枯瘦的手掌紧握着她的手,气息微弱却字字千钧:“孩子,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高考在即,你要像这湖笔一样,心定、笔稳,方能写出人生的大文章。”那掌心的温度与粗糙的纹理,仿佛将千年的文脉与家族的期望,都深深烙印在了她的生命里。
湖笔,这湖州最负盛名的文化名片,自古便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誉,它早已超越了书写工具的范畴,升华为一种文化图腾,一种精神的图腾,从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俊逸,到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壮雄浑,再到苏东坡《寒食帖》的旷达超然,无数传世墨宝的背后,都离不开这“尖、齐、圆、健”四德兼备的湖州狼毫,对无数湖州考生而言,这只小小的毛笔,承载的不仅是书写的功能,更是祖辈的嘱托与地域的荣光,它像一根无形的文脉之线,将此刻的考场与千年的翰墨星空紧紧相连,让每一次落笔,都仿佛在与历史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林晚步入考场,窗明几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纸张的芬芳,她深吸一口气,那气息里,仿佛有爷爷书房里松烟墨的醇厚、陈年木头的沉静,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江南水乡的湿润气息,她取出那只湖笔,如对待稀世珍宝般,轻轻旋开笔帽,露出那一点晶莹剔透的“锋颖”,她没有立刻蘸墨,而是闭上眼,在脑海中清晰地勾勒出爷爷教她握笔的姿势——指实掌虚,腕平肘悬,心要如止水,气要似长虹,她想起爷爷的教诲:写字如做人,起笔要藏锋,不露锋芒,方能行稳致远;行笔要中锋,笔笔送到,方能骨力洞达;收笔要回锋,含蓄内敛,方能余味悠长,这些看似简单的笔法,实则蕴含着最朴素也最深刻的人生哲学,是东方智慧在方寸之间的具象化。
考试铃声响起,如同一声清越的禅钟,林晚展开试卷,题目赫然是“传承与创新”,她微微一笑,心中豁然开朗,这题目,不正是她此刻心境的绝佳写照吗?她提起湖笔,饱蘸浓墨,悬腕于纸,笔尖触纸的瞬间,一种奇妙的感受油然而生——那不是冰冷的硬笔,而是有生命的伙伴,墨汁顺着笔毫的缝隙均匀渗出,在宣纸上缓缓晕开,形成饱满而富有层次的墨色,从浓黑到焦渴,变化万千,她运笔如飞,笔尖在纸上跳跃、回旋,时而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时而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每一个字,都仿佛是她心中流淌的思绪,是爷爷的叮咛,是湖州的文脉,是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担当。
她写到湖笔的制作工艺,那是一门需要“心手合一”的绝技,从选料、水盆、结头、择笔到刻字,一百二十多道工序,道道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专注与敬畏,这何尝不是一种“守正”?正是这份对传统的极致坚守,才有了湖笔今日的辉煌,笔锋一转,她又写到数字时代的来临,键盘敲击声取代了沙沙的笔声,AI绘画挑战着传统的书画艺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出新”?文化传承,绝非固步自封的守旧,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勇敢地拥抱变化,用新的时代语言,赋予古老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她的笔尖,在“守正”与“出新”之间游走自如,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思想交响。
窗外,晨曦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在课桌上,也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为她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她仿佛看到,在另一个时空里,她的爷爷,以及无数代湖笔匠人,正含笑看着她,他们或许不懂什么是“高考”,但他们一定懂得,什么是“匠心”,什么是“传承”,什么是“希望”,林晚的笔锋一转,写下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传承,不是将技艺封存于博物馆的橱窗,而是将其融入血脉,化为前行的力量,在时代的画卷上,继续挥洒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生花妙笔。”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轻轻放下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阳光正好,墨香未散,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她知道,这只小小的湖笔,不仅陪她走过了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日夜,更教会了她如何以一颗沉静而坚定的心,去面对人生中每一次重要的“书写”,而这场“传承与创新”的高考,对她而言,也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文化的寻根,在湖州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湖笔生花,文脉永续,新一代的青年,正以自己的方式,将这份古老的智慧与技艺,续写成这座古城崭新的传奇,让墨香,永远飘荡在历史与未来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