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深圳高考,2017年深圳高考分数线
《南国夏日的答卷》
2017年的深圳,盛夏的热浪裹挟着南海的温润湿气,从梧桐山的葱郁一路漫卷至深圳湾的粼粼波光,高考前三天,林薇坐在书桌前仔细整理着文具,透明笔袋里安静地躺着三支0.5mm的黑色签字笔——那是她跑了三家文具店才寻得的"考试专用款",笔尖在灯光下泛着沉静的光,窗外的凤凰木正落英缤纷,细碎的红屑洒满窗台,像极了被阳光熔化的碎金,在地板上织就一片流动的锦缎。
林薇的家坐落在福田区一栋爬满藤蔓的老居民楼七楼,没有电梯的楼道里回荡着岁月的回响,母亲在她小学三年级那年随季风远去,父亲在罗湖做货运司机,车轮碾过的晨昏里总带着柴油的微光,家里的墙壁斑驳如老树的年轮,却密密麻麻贴满了她成长的轨迹,最顶端那张"深圳市优秀学生干部"的奖状,金边已悄然褪去,却依然在晨光中倔强地闪烁。
"薇薇,歇会儿,喝点绿豆汤。"父亲推门进来,身上带着长途驾驶特有的风尘气息,搪瓷碗在桌上轻轻磕碰,碗沿那道细小的豁口,是时光刻下的婚姻信物,林薇接过碗,触到父亲手背上新添的烫伤,那暗红色的印记像一枚无言的勋章,灼痛了她的眼眸。
最后一晚的台灯将影子拉得很长,林薇的笔尖在习题集上沙沙游走,凌晨一点,她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倾盆的午后,父亲骑着电动车载她赶往数学竞赛考场,雨衣将他裹得严严实实,却把唯一干燥的空间完完全全留给了她,风驰电掣中,父亲的声音穿透雨幕:"读书是咱们家最稳当的出路。"那时她不懂,这句话竟会成为穿越岁月的灯塔。
考试当日,深圳湾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涌入考场,林薇深深吸气,翻开试卷。"时代与青春"的题目赫然在目,她想起父亲手机里那张珍藏的照片:市民中心前的拓荒牛雕塑,浑身泥浆却目光如炬,仿佛正与这座城市一同呼吸,钢笔尖在答题卡上轻轻洇开墨痕,像极了退潮时深圳湾留下的潮汐印记,每一笔都是与时代的对话。
数学考试结束的铃声刚落,暴雨猝不及防地倾盆而下,林薇站在教学楼走廊,看见父亲撑着那把磨得发白的旧伞,站在没过脚踝的积水里,裤脚早已湿透,皮鞋泡得发亮,却高高举着一个保温桶,里面是她魂牵梦萦的猪肚鸡汤,后来她才知道,父亲凌晨五点就去老街那家排队三十年的老店守候。
"爸,你怎么来了?"林薇冲进雨幕,发梢的水珠顺着脖颈滑落,父亲笑着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眼角的皱纹里嵌着晶莹的水珠:"怕你紧张,给你加个餐。"保温桶上的水汽氤氲了镜片,他摘下眼镜在衣角上仔细擦拭——这个重复了无数次的动作,此刻却成了最温暖的仪式。
英语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林薇抬头望向窗外,南国的天空蓝得令人心颤,凤凰树下,父亲捧着一束向日葵站在那里,金黄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这是他第一次给她买花,花店老板娘听说是为高考的女儿,硬是把开得最灿烂的那支塞给了他。
"考得怎么样?"父亲局促地搓着粗糙的手掌,向日葵的花瓣蹭了他洗得发白的工装外套,林薇接过花,淡淡的香气萦绕鼻尖,突然想起生物课上的知识——植物永远向着光源生长,就像她和父亲,这些年始终倔强地朝着有光的方向拔节生长。
放榜那天,查询页面的数字在林薇颤抖的指尖渐渐清晰:623分,超过一本线108分,电话那头,父亲正在码头卸货,哽咽的声音混着货场的喧嚣:"薇薇,爸带你吃大餐!"镜子里,自己通红的眼眶倒映着窗外的凤凰木,那些在台灯下熬过的夜晚,那些父亲递来的热汤,那些写在墙上的梦想,终于在这个夏天,绽放出最绚烂的花。
录取通知书寄来的那天,深圳正在筹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林薇将通知书与父亲手上的烫伤印记并排摆好拍照,窗外是拔地而起的平安金融中心,钢铁的森林与满城绿意交织,恰如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脉搏——永远在生长,永远在书写新的答卷。
多年后,林薇成为深圳博物馆的讲解员,她常给参观者讲述2017年的那个夏天,无数个像她一样的普通家庭,用奋斗为这座城市刻下了最动人的注脚,而父亲,依然开着那辆旧货车在深圳的街巷间穿梭,车轮碾过的地方,不仅载着城市的货物,更载着一个父亲沉甸甸的爱,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