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2017高考语文,青海2017高考语文试卷
2017高考语文命题中的山河与人心
在平均海拔3000米的青海高原,六月的高考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检验,更是一次跨越山河的精神远征,2017年青海高考语文试卷以"高原精神"为隐性脉络,将戈壁的粗粝、湖泊的澄澈与牧人的坚韧熔铸进文字肌理,让考生在方格稿纸上完成了一场生命韧性的哲学对话。
大地书写的命题密码
作文题《在戈壁滩上种树》看似平实,却暗藏命题者的匠心独运,青海作为中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这道题恰似一粒种子,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植入考生心田,在命题组看来,戈壁滩的荒芜与树苗的生机构成强烈张力,既考察学生对生态问题的认知深度,更检验其在困境中寻找出路的精神海拔,当西宁考生在考场上写下"每一棵树都是写给天空的情书"时,他们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应试文字,更是高原儿女对家园的赤子之心。
现代文阅读选用了《高原上的炊烟》这篇散文,作者用"牦牛的脚印里蓄着融雪"这样充满质感的语言,构建起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诗意空间,命题者特意选取了"炊烟在风中拧成麻花"的细节,既考察学生对文学修辞的敏感度,又暗合青海多风的地域特征,这种命题思路打破了传统阅读理解的桎梏,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触摸大地的脉搏,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
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青海道考》选自《水经注》注本,记载了古代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商旅故事,命题组巧妙地将"羌笛何须怨杨柳"的经典意象与文中的"商队夜宿星宿海"场景相结合,要求考生分析边塞诗中的空间叙事,这种古今勾连的命题方式,让考生在翻译"玉石随流波"的句子时,自然联想到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青海担当,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语言文字运用题更具地域特色,以"热贡唐卡""土族盘绣"等非遗文化为素材,设计了"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设计"的情境题,当考生需要为湟源排灯设计宣传语时,他们不仅在完成语言转换,更参与了一场文化传承的创造性实践,这种命题导向,让语文学习走出象牙塔,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桥梁,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
精神海拔的深度攀登
在青海教育工作者看来,高考语文不仅是选拔工具,更是价值引领的载体,2017年试卷中"那曲牧民转场的足迹""青海湖湟鱼洄游的奇迹"等素材,共同编织成一幅高原生命图景,这些题目没有标准答案,却考验着考生的精神海拔——能否在戈壁的荒凉中看见希望,在牦牛的跋涉中读懂坚韧,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发现生命的力量。
考后调查显示,许多考生在写作时不约而同提到了自己的父辈。"父亲说,草再黄,根还在""奶奶的转经筒转了三十年,转不动的是信仰",这些带着青草气息的文字,让高考语文超越了应试范畴,成为一次代际精神的对话,当一位藏族考生写下"我们的笔尖,是高原上最倔强的格桑花"时,他真正理解了语文学习的真谛——文字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生命力量的绽放与民族精神的传承。
青海2017高考语文试卷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西部教育的独特光芒,每个汉字都带着昆仑雪的凛冽,每个标点都蓄着青海湖的深情,当考生合上试卷笔帽的那一刻,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分数,更是在高原精神淬炼中锻造出的文化自信与生命韧性,这种精神力量,将伴随他们走过人生更广阔的戈壁,在时代大地上种出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成为高原精神的传承者和新时代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