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江西,今年高考作文江西省
墨痕深处有乾坤
赣江之畔,书斋一隅,我曾有幸目睹一位老先生临帖的静默时刻,他执狼毫的手悬于半空,凝神静气,古井无波,砚台中的墨汁悄然晕开,恰似一滴夜露渗入宣纸的肌理,氤氲开来,那方陪伴他半生的旧砚上,深刻着“守静”二字,墨痕深浅之间,藏着的不仅是笔锋的顿挫,更是中国文人最珍贵的修行——于喧嚣中沉淀,于浮躁中守心。
墨痕,是时间的指纹。 它镌刻着历史的脉搏与生命的厚度,遥想王羲之醉书《兰亭序》时,曲水流觞,天朗气清,墨色随山间岚气晕染,字里行间流淌着魏晋风骨,遂成千古绝唱,再看苏轼被贬黄州,于寒食节的凄风苦雨中,挥毫写下“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旷达,墨迹里沉淀的,是历经劫波后的通透与超然,及至近代,书法大师启功晚年目疾日重,仍坚持每日临池,那墨汁在宣纸上洇开的轨迹,恰似他历经沧桑却愈发澄澈通透的灵魂,这些墨痕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并非墨宝的物理保存,而是那份创作时全神贯注、心手合一的虔诚与专注,在时间长河中不息地流淌。
墨痕,亦是心灵的镜像。 它是创作者生命状态的真实写照,我曾在景德镇见过一位老陶艺家,他拉坯时,手掌的温度透过泥坯传递,指尖的力度在器物上留下细微而富有生命力的起伏,那便是他生命年轮的印记,同样,徐悲鸿画马,墨色的浓淡干湿间奔涌着民族的气节与不屈的精神;傅抱石在重庆金刚坡下,于战火纷飞中用破笔散锋绘就《万竿烟雨》,墨痕里满是乱世中文人不屈的风骨,这些作品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墨痕深处,不仅技巧精湛,更跳动着创作者真实而炽热的生命脉搏。
墨痕,更是文明的密码。 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在婺源的古村深巷,我见过清代祠堂里的匾额,“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虽已斑驳,墨迹模糊,却依然能感受到先人字里行间流淌的深沉期许与家国情怀,在滕王阁下,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通过历代文人墨客的传抄临摹,化为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这些墨痕,如同文明的琥珀,将不同时代的智慧、情感与风骨凝固其中,让我们得以在触摸历史时,感受到跨越时空的深刻共鸣。
身处数字洪流的当下,我们习惯了用键盘敲击代替笔墨书写,指尖的冰冷正在悄然消解文字的温度,当我们在朋友圈复制粘贴名言警句时,可曾想过那些墨痕背后,是创作者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执着?当我们在文档里用字体字号模拟书法效果时,又可曾体会过笔墨纸砚交融时,那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生命体验?真正的书写,从来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场心手相应、直抵灵魂的生命修行。
所幸,赣江的水依然流淌,赣鄱大地的文脉从未断绝,在南昌滕王阁的晨光中,我仍能看见白发老者临摹《滕王阁序》,墨香与江风交融,仿佛与千年前的才子隔空对话,在景德镇陶溪川的创意市集,年轻匠人将传统书法的线条美学与现代陶艺的器型完美结合,让古老墨痕在当代语境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生,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最动人的传承——它不是墨守成规的复制,而是在守正创新中,让墨痕永远浸润着生命的温度与时代的活力。
墨痕深处,有乾坤,当我们再次执笔,当墨汁在纸上悄然晕开,我们不仅在延续一种技艺,更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我们蘸取的,是历史的墨;我们书写的,是当下的心,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真正的永恒,不在冰冷的保存中,而在温热的传承里,在于每一次提笔,都让那墨香,再次弥漫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