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高考二卷试题,2017高考2卷

教育 3周前 (10-30) 738

《在裂缝中寻找光》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二卷的作文题,如同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令人深思的时代剪影:一位海外游子归国后,惊觉地铁里的年轻人皆沉浸于方寸屏幕的荧光世界,而记忆中柏林地铁的乘客们,大多手捧卷帙,神情专注,这鲜明的对比,不仅勾勒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阅读图景,更折射出数字浪潮席卷之下,个体与群体精神世界的悄然变迁,我们不禁要问:当信息以光速奔涌,我们是否正在失去与文字深度对话的能力?这究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阵痛,还是文明演进中的自我重塑?

2017高考二卷试题,2017高考2卷

柏林地铁的幽暗车厢里,我曾邂逅一位银发长者,他正用放大镜逐行品读《浮士德》,老花镜后的目光专注而深邃,书页在指间沙沙作响,仿佛与歌德的思想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而北京地铁的早高峰中,无数荧光屏汇成一片流动的星河,年轻的面庞在光影交错中变幻,指尖轻点间,信息如潮水般涌动,这两种阅读姿态,并无高下之分,却恰如文明长河中并行不悖的支流——纸质阅读的沉静如深潭,映照着人类理性思辨的源头;数字阅读的迅捷似江河,奔涌着信息时代的创新活力,它们共同编织着人类精神世界的生态系统,根系深扎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枝叶则舒展于科技发展的晴空。

深度阅读的式微,在某种意义上是现代性时间困境的必然投射,当通勤时间被压缩至平均20分钟,当信息更新以秒为单位刷新,长文本所要求的沉浸式体验,确乎成了都市生活中的奢侈品,将碎片化阅读简单等同于浅薄认知,或许是一种误读,地铁上刷知乎的年轻人,可能正在用零散的砖石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殿堂;朋友圈里的精悍短文,或许正悄然引发着跨代际的思想共鸣,关键不在于载体形式,而在于信息接收者能否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拼凑出完整的认知地图,构建起独立思考的精神坐标。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们对"阅读"概念的日益狭隘化,地铁上专注攻克游戏关卡的小伙,或许正在锻炼即时反应与策略思维;反复刷短视频的女孩,可能正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视觉叙事的语感,这些看似"非传统"的阅读行为,实则是数字时代特有的认知实践,正如印刷术曾重塑中世纪的思维模式,今天的数字媒介同样在深刻地改写我们的大脑神经连接方式,当图像、声音与文字交织成新的信息图谱,阅读的定义正在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革命。

2017高考二卷试题,2017高考2卷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价值的消解,在信息过载的喧嚣时代,纸质书所提供的"离线空间"愈发显得珍贵,它像一座精神上的防空洞,让我们得以在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中保持思考的独立性,在碎片化的注意力经济中守护完整的精神世界,真正的阅读革命,不在于纸质与电子的二元对立,而在于构建多元共生的阅读生态,正如一座现代化都市既需要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也需要承载记忆的胡同巷弄,人类的认知系统既需要深度专注的"慢思考",也需要快速切换的"快响应"。

回望作文题中的场景差异,我们或许应当跳出简单的价值评判,在柏林地铁上阅读的人们,可能正享受着高福利制度赋予的从容时光;而北京地铁上的低头族,或许正用碎片化时间追赶着日新月异的时代步伐,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精神刚需,而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这种需求背后的复杂社会肌理——是文化传统使然,还是技术驱动使然?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还是社会结构塑造?

当我们在裂缝中寻找光,会发现媒介形态的演变从未改变人类对知识的永恒渴求,从甲骨文的刀刻斧凿,到竹简的墨香氤氲;从活字印刷的文明启蒙,到互联网的信息爆炸,载体在变,但人类追求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内核始终如一,地铁上的低头族不是阅读的终结者,而是新型阅读方式的创造者,他们用指尖滑动屏幕的姿态,正在书写着文明传承的新篇章,让知识以更普惠、更生动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与其焦虑阅读的"没落",不如思考如何让更多光透过裂缝,当纸质书的墨香与电子屏的荧光和谐共存,当深度思考的沉静与快速浏览的敏捷形成互补,当个人专注的"小阅读"与群体互动的"大阅读"相得益彰,我们终将在数字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之道,这或许就是2017年那个地铁场景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文明的进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变革中坚守内核,在创新中延续根脉,让传统与现代共同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

怎么查别人高考成绩,怎么查别人高考成绩以前的
« 上一篇 3周前 (10-30)
2009江苏高考数学,2009江苏高考数学卷及详解
下一篇 » 3周前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