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海南,2017年高考海南原始分
《天涯海角逐梦人》
2017年6月8日下午四点,当海南中学考点终场铃声如约响起,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时,来自五指山的黎族女孩阿雅静静站在教学楼前的凤凰树下,目光投向远处蔚蓝的大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场被称作“人生大考”的战役终于落下帷幕,而她与千千万万海南考生共同经历的,注定将成为青春记忆里最深刻、最鲜活的注脚。
在这片中国最南端的蔚蓝省份,高考始终承载着别样的意义与温度,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的高考既承载着与内地学子共通的拼搏记忆,又浸润着海岛独有的椰风海韵,当内地的考生们在空调教室里奋笔疾书时,海南的学子们或许正聆听着窗外的海浪声调整呼吸,让咸湿的海风拂去眉间的倦意;当北方的考生们为模拟题的压轴题抓耳挠腮时,海南的考生们可能刚刚结束一场酣畅淋漓的沙滩排球训练,在汗水与欢笑中释放着青春的活力,这里的高考,是一场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一场青春的绽放。
海口一中的考场外,一位鬓角斑白的父亲正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老爸茶”文化衫,手里紧紧攥着一个保温桶,仿佛那是他全部的希望,他是文昌渔民老陈,凌晨三点便驾着渔船从清澜港出发,载着刚捕捞的石斑鱼和特意熬制的海鲜粥,星夜兼程,只为在开考前两小时将这份沉甸甸的爱送到女儿手中。“我当年没机会读书,”老陈黝黑的脸上,皱纹里嵌着细密的盐粒,眼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闺女一定要考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过比我更好的日子。”保温桶里飘出的椰香混合着海鲜的鲜甜,在考场外氤氲成一股最温暖、最令人心安的气息,抚慰着每一个焦灼等待的心灵。
在儋州那大中学的考点,来自西部山区的考生小林第一次见识到“人脸识别”入场系统,好奇又略带紧张地注视着这科技的产物,这个平时要走两小时崎岖山路去上学的男孩,对科技既陌生又充满向往,他的梦想朴素而伟大——考上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将来培育出更适合在海南红土地上生长的杂交水稻,让家乡的贫瘠土地也能长出金灿灿的希望。“我们村的地太贫瘠了,”小林摩挲着磨破边的笔记本,指腹因长期书写而微微发硬,“我想让爸爸和乡亲们不用再那么辛苦,稻田里也能结出饱满的稻穗。”考卷上的一道热带作物栽培的生物题,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梯田里父亲弯腰劳作的身影,那背影,是他奋斗的不竭动力。
三亚市二中考点外,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打乱了家长们的阵脚,却也瞬间凝聚了人心,当考生们走出考场时,家长们纷纷撑开手中各式各样的花伞,瞬间形成一片色彩斑斓、蔚为壮观的“伞花海”,这些伞大多是海南随处可见的“老爸茶”店广告伞,或是渔民们出海常用的遮阳伞,此刻却共同汇聚成一片爱的晴空,守护着这群逐梦的少年,雨水顺着伞骨滑落,滴答在湿漉漉的地面上,也像极了家长们无声却深切的牵挂与祝福,细腻而绵长。
2017年的海南高考,恰逢恢复高考40周年,从当年不足10%的录取率到如今超过80%的升学率,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艰辛到“多元选择立交桥”的广阔,海南的教育事业伴随着特区的建设浪潮一同成长,书写着翻天覆地的篇章,在海南中学的校史馆里,陈列着1990年代考生们使用过的铁皮文具盒、泛黄的复习资料和朴素的蓝白校服,与如今智能化的考场监控设备、先进的答题终端形成鲜明对比,无声地见证着这片热土上教育事业的沧桑巨变与时代进步。
当夕阳为琼州海峡铺上一层金色的波光,温柔地洒在海面上,阿雅和同学们相拥着走向海滩,他们脚下的沙粒曾见证过无数渔船的启航与归航,此刻又承载着新一代的梦想,即将扬帆远航,远处的轮鸣声中,有考生正奔赴海口的港口,准备乘船前往湛江参加第二天的考试;而更多的孩子,则将带着海南特有的阳光与海风,带着这份独特的海岛记忆,奔赴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去开启人生新的篇章。
这场在热带季风中进行的高考,注定有着别样的温度与情怀,它不仅是知识的检验与选拔,更是海岛少年们对家乡、对未来许下的庄严承诺,当椰子树的影子在暮色中渐渐拉长,被拉成一道道温柔的剪影,我们知道,这些从天涯海角走出的追梦人,带着海一般的坚韧与包容,带着阳光般的热情与希望,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书写属于海南的,也属于他们自己的崭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