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高考频,成语 高考
母语密码中的文化基因传承
当高考语文试卷中"成语运用"的题目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个看似寻常的语言考点,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是对学生词汇储备的检验,更是对母语文化基因的一次深度叩问与时代审视,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成语这一凝聚着千年智慧的语言结晶,如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焕发新生?高考考查频次的微妙变化,恰似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我们对传统文化态度的变迁与反思。
成语堪称汉语的"活化石",每个四字结构都镌刻着厚重的文化密码。"破釜沉舟"中藏着项羽破釜沉舟的决绝勇气,"卧薪尝胆"里卧着勾践十年生聚的坚韧意志,这些成语如同精密的钥匙,能开启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当年轻学子在考场上面对"程门立雪"的题目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尊师重道的礼仪规范,更是儒家文化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精神内核,这种文化基因的代际传递,远比单纯的语法训练更具深远意义,它让抽象的文化价值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语言符号。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成语学习正逐渐异化为机械记忆的游戏,某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无奈地表示:"现在学生背成语,就像背英语单词,只记意思不问典故。"这种割裂语境的学习方式,使成语失去了其应有的文化温度与生命活力,更令人忧虑的是,当"网络热词"以病毒式传播的速度占领年轻人的语言空间,那些沉淀在成语中的文化智慧,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年轻一代更熟悉"emo""躺平"等流行语,却对"韦编三绝""囊萤映雪"背后的典故感到陌生,这种语言生态的失衡,值得我们警惕。
高考考查频次的调整,本质上是对教育导向的宏观调控,当成语在试卷中的权重提升时,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传统文化教育不容忽视,北京某示范中学的实践颇具启示意义,他们将成语教学与历史课、美术课进行跨学科融合,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学生在学习"画龙点睛"时,不仅了解成语本义,更通过临摹古人画作,直观感受"点睛之笔"的艺术魅力;探究"胸有成竹"时,结合宋代文人画竹的审美情趣,理解艺术创作中"意在笔先"的哲学思想,这种立体化的教学,让成语真正"活"了起来,从纸面走向生活。
但单纯提高考试频次并非万能良药,某省语文教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评价机制不变,再高的频次也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成语教育生态——从小学阶段的成语故事会、戏剧表演,到中学阶段的成语文化探究、辩论赛,再到大学的成语语言学研讨、跨文化比较,形成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将成语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自然运用,在交流中恰当引用,让成语真正成为表达思想的工具而非应试的枷锁,家庭中可以开展"成语接龙"游戏,社区可以组织成语文化节,让成语学习突破校园围墙。
在这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时代,成语的价值愈发凸显,它像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现代与传统的断层;它又像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图谱,当年轻一代能在"愚公移山"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在"精卫填海"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和而不同"中理解包容智慧时,成语便完成了它最本真的使命——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高考频次的调整,不过是为这一伟大工程添砖加瓦,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每个成语都成为点亮心灵的火炬,而非压垮身心的负担,这需要教育者的智慧创新,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努力,更需要年轻一代的主动传承,唯有如此,这些千年流传的语言珍珠,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绽放璀璨光芒,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