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作文 老师,高考作文 老师看不懂

教育 1个月前 (10-22) 1044

《师者如灯》

师者如灯

暮色如墨,悄然浸染了天际,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整栋教学楼里最后熄灭的那一盏,王老师摘下眼镜,指腹轻轻按压着酸胀的太阳穴,镜片上还沾着细密的粉笔灰,宛如一层初雪,他抬起头,望向窗外,教学楼下,一排排路灯次第亮起,在渐浓的夜色中,晕开一圈圈温暖而执着的光,那一刻,记忆的闸门轰然开启,三十年前那个同样昏黄的黄昏,老校长温暖而有力的手掌,仿佛再次落在了他的肩上。

“记住啊,孩子,”校长的声音穿越时空,清晰而深沉,“老师,就是一盏灯,不必追求耀眼夺目,但必须能照亮学生脚下的路。”

那时的他,刚从师范大学毕业,怀揣着一颗滚烫的心,接手了高三(2)班,这是一个被贴上“特殊”标签的班级——成绩在年级垫底,纪律涣散如一盘散沙,前任老师临走时,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叹息:“神仙难救。”他第一次推开教室门,抱着一摞作业本,迎接他的并非安静,而是瞬间炸开的喧嚣,纸飞机在头顶盘旋,划出杂乱的弧线;后排几个男生甚至吹起了响亮的口哨,挑衅的目光齐刷刷投来。

他没有发火,更没有厉声呵斥,只是将作业本轻轻放在讲台上,然后俯身,弯腰,平静地捡起脚边那架“肇事”的纸飞机,他展开它,在背面,用红笔画了一架更精巧、更昂扬的飞机,并写下几行小字:“你的梦想,不该困于方寸之地,该飞向更高远的天空。”教室里,所有的喧嚣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他看见那个吹口哨的男生——班里最“出名”的调皮鬼张伟,悄悄地、飞快地红了脸,低下头去。

后来他才渐渐拼凑出张伟的轮廓:父母远在他乡打工,他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每天放学后要帮奶奶摆摊到深夜,巨大的疲惫让他总在课堂上与瞌睡虫搏斗,王老师没有一句责备,只是每天清晨,在他的课桌里悄悄放上一份温热的早餐;课间,把他叫到办公室,用最耐心的语调,将一道道难题掰开、揉碎,喂给他,那个清晨,张伟递给他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老师,我以后不打瞌睡了,我要考大学。”那天,阳光正好,透过窗户,照在纸条上,王老师只觉得眼眶一热,有什么滚烫的东西在里面融化、升腾。

高考前一个月,班上最内向的女生林晓突然失踪了,她家境清贫,父亲又重病在床,家里实在无力承担大学的费用,她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辍学,去城郊的服装厂打工,王老师骑着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寻遍了大街小巷,三个小时后,才在轰鸣的缝纫机声中找到了她,林晓坐在冰冷的机器前,手指被布料磨得通红,眼神里是同龄人没有的麻木与疲惫,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走上前,将一个沉甸甸的布包塞进她手里,布包里,除了他几个月积攒的稿费,还有一本《简·爱》,扉页上,是他清秀的字迹:“每个女孩,都是自己生命里无可替代的公主。”

那年夏天,张伟的录取通知书上,赫然印着“师范大学”的字样;林晓则收到了一所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毕业典礼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的张伟,忽然哽咽了:“如果当年,王老师没有弯腰捡起我的纸飞机,我可能真的就……废了。”台下,王老师悄悄背过身,用袖口抹了抹眼角,他忽然明白了老校长那句“照亮”的全部深意:所谓照亮,不是凭空给予光明,而是在学生即将滑向深渊时,稳稳地托一把;在他们迷失方向时,耐心地指一条路;在他们身处黑暗时,坚定地递去一束光。

王老师早已退休,但每年教师节,他总会收到来自天南海北的问候,张伟成了和他一样的高中教师,传承着那盏灯的温暖;林晓成了国内知名的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为病人点亮希望,前几天,他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寄信人,正是他带的第一届学生,信里写道:“老师,我现在也是一名老师了,终于,我彻底明白了您当年说的那盏‘灯’,究竟是什么模样。”

高考作文 老师,高考作文 老师看不懂

窗外的路灯依旧明亮,像一颗颗落入凡间的星辰,王老师想起刚工作时,老校长带他参观校史馆,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建校时的第一批教师,他们的眼神,和年轻时的自己一样,清澈、坚定,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热忱,原来,教育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漫长接力,前人擎着灯,照亮后人的路;后人接过灯,再奋力向前,光明得以永续,薪火得以相传。

他起身,给远方的张伟发去一条信息:“天冷了,多穿点衣服。”手机屏幕亮起,映出他花白的鬓角和眼角深刻的皱纹,那笑容却依旧温和如初,窗外的夜色里,无数盏灯次第亮起,汇成一条璀璨的光河,温柔地淌过沉睡的城市,淌过悠长的岁月,也淌过无数被温暖过的生命。

这,或许就是师者最动人的模样——他们终将成为学生记忆里渐行渐远的背影,但他们点亮的灯,却永远在生命的长河里,熠熠生辉,永不熄灭。

高考作文 老师,高考作文 老师看不懂

我要高考了,我要高考了怎么办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22)
2017陕西高考报名,2017陕西高考报名时间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