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语文高考2017,陕西语文高考2025
文明淬炼中的青春答卷
陕西高考语文考场的静默里,笔尖摩挲纸张的声音如春蚕食叶,沙沙成溪,当"材料作文"的题目赫然映入眼帘,我仿佛被无形之手推搡着,撞进一座由青砖砌就的时光迷宫——那些沉默的砖块,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石吗?它们以黄土的厚重为胎,以窑火的炽热为魂,在岁月的烟尘中默默支撑起华夏文明的巍峨殿堂。
青砖的诞生,是一场泥土与烈火的壮烈盟约,当黏土在匠人手中被赋予方正的轮廓,便有了最初的秩序;当窑门轰然关闭,千度高温便成了灵魂的洗礼,这让我想起《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古老智慧,每一块青砖都是自然与匠心共同谱写的诗篇,它们曾托起阿房宫的巍峨,也曾垒成长安城的雄浑,在烽火与和平的交替中,以沉默的坚韧对抗着时间的侵蚀,正如苏轼在《晁错论》中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青砖的坚忍,恰是这种精神的物质载体,在西安半坡遗址的残垣断壁间,我们依然能触摸到这种穿越六千年的温度。
青砖的价值远不止于建筑的实用,当文人墨客以刀为笔,在砖面上刻下《论语》的箴言或《诗经》的咏叹,青砖便成了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在西安碑林,那些刻有《开成石经》的石碑与斑驳的青砖墙相映成趣,共同诉说着文明延续的密码,我忽然领悟到,高考语文试卷上那些经典文本,不正是现代社会的"文化青砖"吗?它们承载着先贤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在阅读中完成精神的刻印,就像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经典文本正是这活水的源头,而我们的理解与阐释,则是让这源头永不枯竭的渠道,当我们在作文中引用《楚辞》的浪漫主义,或是对《史记》的史家绝唱进行当代解读,不正是在为这些文化青砖增添新的铭文吗?
更令人深思的是,青砖的排列方式蕴含着深刻的哲学,一横一竖的交错,丁字结构的咬合,不仅是建筑力学的智慧,更是"和而不同"的生动体现,这让我联想到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既要有思想的深度,也要有文采的华美;既要有传统的底蕴,也要有现代的视野,正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优秀的作文恰是各种元素和谐共生的产物,当我们以青砖的思维方式构思文章,便能理解立意与材料、形式与内容之间精妙的平衡,就像古城墙的砖石,既要严丝合缝,又要保持各自的棱角,共同构成坚固而富有韵律的整体。
站在考场窗前,我仿佛看到无数青砖铺就的历史长路,从殷墟的甲骨文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试卷,那些刻在砖上的文字,那些砌在墙里的智慧,都在此刻与我们对话,从《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文明的火种在青砖的承载下生生不息,高考语文的意义,或许正在于让我们通过这场文字的仪式,触摸到民族精神的温度,就像一块青砖需要经过千度窑火的淬炼,我们的思想也需要在经典文本的熔炉中反复锤炼,在思辨的火花中铸就新的品格。
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我合上笔帽的瞬间,忽然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正在烧制的青砖,在教育的窑火中接受着智慧的淬炼,今日所写的文字,便是刻在砖上的文化印记,也许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带着墨痕的青砖,也会成为某个时代的精神基石,支撑起更文明的大厦,这,或许就是高考语文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泥土与烈火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我们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成为文明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就像西安城墙上那些历经风雨的青砖,我们的青春也将在时代的熔炉中,淬炼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