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虎门高考,虎门高考考点

教育 1个月前 (10-18) 922

咸水洋畔的青春淬火

珠江口的咸水洋裹挟着南国的湿润季风,拂过虎门大桥的钢索时,总带着几分历史的咸腥,这座曾因林则徐销烟而震动世界的小城,每年六月都会迎来另一种"硝烟"——高考,当七千余名考生走进考点时,他们脚下的石板路仿佛仍在回响着百年前虎门销烟的惊雷,而此刻他们要销毁的,是属于自己的"鸦片":迷茫、怯懦与不甘。

渡轮上的晨读

凌晨五点,威远岛渡轮码头的灯光在薄雾中若隐若现,高三学生陈默站在船舷边,借着手机微光背诵《逍遥游》,江风卷起他的校服衣角,像极了振翅欲飞的大鹏,这个每天需要换乘两次公交、跨越半个虎门来上学的男孩,书包里总装着母亲从太平路老字号买来的咸煎饼,那是他记忆里家的味道,也是支撑他穿越晨雾的能量。

"默仔,今天最后一天了。"渡轮老船长用粗糙的手指指了指东方,鱼肚白正从海平面漫开,染红了天际的云霞,陈默点点头,看见自己倒映在江面上的影子,正随着波浪微微晃动,像极了此刻忐忑不安的心跳,虎门的江面从来不是平静的,正如这里的学子,注定要在风浪中学会航行,在颠簸中寻找平衡。

考场里的百年回响

考点设在虎门中学,这座始建于1921年的学校,礼堂的梁柱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雕花,木质的纹理间仿佛流淌着岁月的故事,当第一声铃响划破校园的宁静,历史与现实在此刻奇妙地交融,监考老师李芳的目光扫过考场,最后落在后排那个穿着虎门特色服饰的女生身上——靛蓝染布制成的校服领口,绣着十字绣的"威远"二字,针脚细密,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匠心。

这是虎门中学的传统,每年高考都允许学生穿着改良后的本地服饰应考,李芳记得三十年前自己参加高考时,也是穿着母亲手缝的土布衬衫,袖口还沾着缝纫机的机油味,窗外的木棉花簌簌落下,落在考生们摊开的试卷上,像一个个鲜红的印章,为这场青春的加冕礼盖上见证,木棉花是英雄的花,正如这些学子,正以笔为剑,书写着自己的传奇。

咸水洋的馈赠

数学考试结束时,陈默在考场外遇见了卖凉茶的王伯,这个在虎门街头摆摊三十年的老人,今天特意准备了加了菊花的降火凉茶。"饮杯凉茶,定定神。"王伯布满皱纹的脸上带着笑意,瓷碗边缘的缺口,是他年轻时在虎门港扛包留下的印记,也是岁月赋予他的勋章。

陈默接过凉茶,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到心底,他抬头望向远处,虎门大桥在暮色中勾勒出优美的弧线,如一条巨龙横跨珠江,这座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工程奇迹,不正是无数虎门人奋斗的缩影吗?他想起了父亲在码头集装箱上挥汗如雨的身影,想起了母亲在服装厂踩缝纫机的忙碌身影,想起了自己无数个在渡轮上晨读的黎明,原来咸水洋的馈赠,从来不是风平浪静,而是教会你在浪涛中站稳脚跟,在迷茫中寻找方向。

暮色渐浓,考生的身影渐渐散去,虎门中学的校门缓缓关闭,将那些奋斗过的青春记忆轻轻锁住,江风依旧吹拂着,带着木棉花的清香,带着历史的回响,也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当最后一盏路灯亮起时,这座古老的小城正静静等待着,等待着又一拨少年从咸水洋畔出发,带着虎门的坚韧与智慧,驶向更广阔的天地,而高考,不过是他们人生航程中的第一个渡口,真正的征途,在灯火阑珊处,在更远的星辰大海,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着未来的希望,每一次坚持都在书写着青春的华章。

无敌高考,无敌高考生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18)
一年有几次成人高考,一年有几次成人高考时间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