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通假,高考通假字整理
高考"通假":一场规则与本真的博弈
那一年夏天,空气像凝固的胶水,沉甸甸压在每个高三学子的胸口,教室墙上贴着的倒计时牌,数字一天天变红,如同滴血的伤口,刺痛着每个人紧绷的神经,林晓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漫无目的地飘向窗外那棵饱经风霜的老槐树,叶子被烈日晒得卷了边,蜷缩着,和她此刻的心情一样焦灼不堪。
她是文科班的尖子生,作文尤其拿手,语文老师总说她的文字"有灵气",带着未经雕琢的真挚,最近几次模拟考,她的语文成绩却像失控的过山车,忽高忽低,起伏不定,问题的症结,出在现代文阅读上,那些标准答案如同迷宫深处紧闭的铁门,而她,似乎总也找不到那把能打开门的钥匙。
"晓晓,发什么呆呢?"同桌陈阳用胳膊肘轻轻碰了她一下,压低声音道,"老班让你去办公室。"
班主任老张是个戴着深度眼镜的中年男人,镜片后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锐利,他将林晓的试卷摊开,指着阅读理解部分的一道题:"你看这道题,标准答案是'含蓄委婉',你写的是'余韵悠长',意思相近,但扣了2分。"
林晓看着试卷上那个刺眼的红叉,喉咙突然发紧:"老师,这两个词表达的情感不是一样的吗?都是说文章写得不直白,很有味道。"
老张扶了扶眼镜,镜片反射出他严肃的神情:"高考阅卷有严格的评分细则,每个关键词都对应着固定的分值,你要学会'通假'——不是让你写错别字,而是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核心意思,精准地踩在得分点上。"
"通假?"林晓脑海中闪过《文言文》课本里"通假字"的章节,"就是古今字,音同义近,可以互相通用。"
"对,就是这个道理。"老张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赞许的光芒,"高考也是一场'通假'的游戏,命题人设下陷阱,你要学会用'通假'的思维去破题,比如题目问'作者为什么用这个比喻',标准答案是'突出事物的特征',但你如果写'让描写更生动形象',同样能得分,因为这是'通假'的表达,意思的核心是一致的。"
走出办公室,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林晓却觉得眼前的世界突然清晰了,原来,高考并非要她成为一个天马行空的作家,而是要她学会一套"通假"的语言——用阅卷人能理解、能认可的逻辑和措辞,去包装和呈现她想表达的思想内核。
接下来的日子,林晓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纠结于文字的优美与意境,而是开始像一个侦探一样,潜心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的答案,她发现,那些标准答案其实像一本神秘的密码本,每个得分点都有其对应的"通假词"。"表现人物性格"可以通假为"塑造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可以通假为"点明主旨"或"揭示社会意义",她把这些"通假词"的对应关系工整地整理在笔记本上,像背诵英语单词一样烂熟于心。
渐渐地,她的阅读理解成绩稳定了下来,甚至常常拿到满分,她的作文却失去了往日的灵气与锋芒,变得有些机械和刻板,她的文字像被精心格式化的模板,每个段落都精准地踩在得分点上,逻辑严密,滴水不漏,却唯独缺少了那种能直抵人心的、打动人的力量。
高考那天,林晓坐在考场里,手心沁出细密的汗珠,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一如既往地刁钻,但她凭借着"通假"的技巧,如庖丁解牛般顺利地拆解了题目,写下了标准答案,作文题目是《平凡中的伟大》,那一刻,她脑海中浮现出自己曾经写过的那些充满灵气、滚烫的文字,它们仿佛在无声地呐喊,她犹豫了——是该按照模板写一篇中规中矩、稳拿高分的议论文,还是该抛开一切,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笔尖悬在纸上,片刻的凝思后,她选择了后者,她在作文里写道:"高考像一场巨大的'通假'游戏,我们学会用标准答案的壳,小心翼翼地包装自己尚显稚嫩的思想,却在迎合与妥协中,渐渐遗忘了如何用最本真、最质朴的语言去表达自己,或许,真正的'通假',不是单向的迎合规则,而是在规则的框架内,倔强地保留自己独特的声音与灵魂的温度。"
成绩出来那天,林晓的语文成绩是全班第二,作文更是被评为一类文,评语只有短短八个字:"真情实感,立意新颖。"她看着那份评语,嘴角微微上扬,她知道,自己在这场"通假"的游戏中,最终没有输掉自己。
多年后,林晓成了一名小有名气的作家,她常常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想起那个被汗水与焦虑浸透的夏天,想起老张那个充满智慧的"通假"比喻,她终于明白,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漫长的"通假"——我们每个人都在学习用社会通用的语言和规则,去表达自己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但真正的成长,或许正是在这场永不停歇的"通假"中,始终坚守内心的本真,在规则与自我之间,找到那个最完美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