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高考文科三本,高考文科三本分数线

教育 1个月前 (10-17) 778

高考文科三本,高考文科三本分数线

《三本之书:在褶皱里寻找光》

当录取通知书上"三本"二字如一枚生锈的图钉,将林晓晴的未来牢牢钉在出租屋斑驳的墙上时,她总会想起高中班主任那句"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彼时她以为,分水岭该是宽阔的江河,两岸风光各异;如今才明白,对某些人而言,这道分水岭不过是稻田里一道隐秘的田埂——左边是沉甸甸的金黄,右边是尚未开垦的荒芜,而她正站在田埂中央,感受着脚下泥土的松软与微凉。

这所坐落于城市边缘的三本院校,像一块被遗忘的拼图,校园里的梧桐树总是比别处矮半截,仿佛在向更高处的学府致敬;教学楼走廊永远飘着廉价复印纸的油墨味,混杂着青春期特有的汗味与憧憬;教室后排永远坐着几个低头刷手机的男生,手指在屏幕上翻飞,偶尔发出几声压抑的嬉笑,林晓晴第一次班会上自我介绍时,台下传来细微的哄笑——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袖口还沾着高中食堂的油渍,而同学们脚上的运动鞋都是最新款,有些鞋盒甚至还没来得及扔掉,这种无声的对比像细密的针,在她心上扎下第一根刺,却也在她心底种下一颗倔强的种子:总有一天,要让别人看见她灵魂的高度。

专业课的老师大多是附近一本院校的退休教授,带着"下乡支教"般的无奈与怜悯,讲台上,他们时常叹息"你们基础薄弱",却很少告诉林晓晴们该如何弥补这种差距,图书馆里,专业书籍永远被排在最底层,落满灰尘,书页间甚至能找到前届学生留下的笔记与批注;而那些热门的考研资料,总是被借阅得卷了边,仿佛承载着所有人的不甘与野心,林晓晴曾连续三天泡在图书馆,试图从泛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里找到一条通往学术殿堂的小径,她用红笔在书上划下密密麻麻的线,在笔记本上抄录下大段大段的思考,直到管理员阿姨轻轻提醒她"姑娘,要闭馆了",她才惊觉窗外的天已经黑透了,星星在墨蓝色的天幕上闪烁,像无数双默默注视着她的眼睛。

高考文科三本,高考文科三本分数线

真正的打击来自大三那年的实习,当她攥着精心修改的简历挤进某知名媒体的招聘会现场,HR瞥了一眼她的毕业院校,轻描淡写地说:"我们只招211以上的学生。"那语气像在说"我们只卖有机蔬菜",自然而不容置喙,林晓晴站在人来人往的大厅里,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周围嘈杂的人声仿佛都变成了嗡嗡的蜂鸣,她想起父亲在电话里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试探:"实在不行,回家考个教师编吧,县城中学也挺好的,稳定就好。"父亲是县城中学的语文老师,他总说"稳定就好",可林晓晴知道,父亲书架里那套泛黄的《鲁迅全集》,藏着他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那些被翻旧的书页上,有他无数个夜晚批改作业时留下的痕迹。

但褶皱里也能长出倔强的草,林晓晴开始在自己的自媒体账号上写文章,她不再试图模仿那些名校学子的精英视角,而是用她三本院校特有的、带着泥土腥气的笔触观察世界:她写食堂阿姨打菜时总是给女生多加一勺肉,那勺肉里藏着母亲般的温暖;她写宿舍楼下的流浪猫如何被学生们轮流喂养,那些火腿肠和猫粮里藏着青春的柔软;她写那些在普通大学里依然闪耀的理想主义,写图书馆里彻夜不灭的灯光,写宿舍楼下背单词的声音,她的文字不完美,甚至带着些许粗糙,却意外地打动了许多和她一样在边缘挣扎的灵魂,半年后,一家文化公司的编辑主动联系她:"你的文字里有种未被规训的力量,像野草一样顽强,我们需要这种声音。"

毕业那天,林晓晴没有穿租来的学士服,只背着那个装满笔记本和旧书的旧书包,她走在洒满阳光的校园里,看见梧桐树的新芽已经窜过了围墙,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她想起高中时读过的张爱玲:"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但此刻她突然明白,华美的袍与爬满的蚤子,本就是生命的两面,缺一不可,那些在田埂上艰难跋涉的日子,那些被嘲笑的夜晚,那些无人问津的稿子,都像袍子上的暗绣,只有走近了才能看见细密的光芒,那是苦难本身孕育出的尊严与力量。

多年后,当林晓晴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她的文字依然带着泥土的芬芳,她依然保留着那张皱巴巴的录取通知书,把它夹在最新出版的散文集里,扉页上写着:"献给所有在褶皱里寻找光的人。"因为她知道,所谓的高考分水岭,从来不是命运的判决书,而只是人生地图上的一个坐标点,标记着一段旅程的起点,却无法定义整段旅程的方向,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条线上,而是你是否愿意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依然弯下腰,认真地播种希望,然后耐心地,静待花开。

高考传送带,高考传送带真题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17)
高考短语归纳总结,高考短语归纳总结怎么写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