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甘肃2017高考英语,2017年高考甘肃省英语试卷

教育 2小时前 641

《祁连山下的答卷》

祁连山下的答卷

2017年的盛夏,甘肃河西走廊的暑气裹挟着戈壁特有的粗粝感,猛烈地拍打着高考考场的玻璃窗,当英语考试结束的铃声划破长空,十七岁的李树走出考场时,校门口那棵老榆树的影子被骄阳拉得悠长,像一道横亘在青春与未来之间的门槛,他未曾料到,自己那张写满铅笔痕的英语答题卡,将成为观察中国教育生态的一个独特切片——在这片被黄河水与戈壁风共同塑造的土地上,高考从来不是一场孤立的战役,而是一代人与命运之间,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对话。

李树的家在张掖市一个名为“四十里堡”的村庄,爷爷那座土坯房的墙上,至今还留存着1980年父亲高考时的榜报,泛黄的纸页上,毛笔字力透纸背:“录取:甘肃工业大学”,那是全村敲锣打鼓放了三天电影的盛事,父亲是村里第一个叩开大学之门的“秀才”,二十七年后的今天,李树那间略显简陋的卧室墙上,三张世界地图正无声地诉说着变迁,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剑桥”“哈佛”“东京大学”——这些遥远而闪亮的地名,是他在英语课上习得的词汇,也是他对“外面世界”全部的想象与渴望。

在甘肃,高考英语从来都是一面棱镜,既折射出区域教育资源分配的深刻鸿沟,也映照出无数个体奋力突围的滚烫渴望,2017年,甘肃考生中,像李树这样的农村学子占比超过六成,他们中的许多人,第一次真正接触英语,是在略显局促的初中课堂上,当城市里的孩子早已通过动画片、外教口语课磨出纯正的“伦敦音”时,乡村教师却仍在用方言为“apple”注音:“阿婆”,这种起点的差异,在听力与口语部分尤为刺眼,甘肃的命题者们深知,这张试卷必须承载双重使命:它既要甄选出具备卓越语言天赋的英才,更要守护那些在资源匮乏中依然顽强生长的寒门学子的尊严与希望。

那年英语试卷的阅读理解Section C,选择了一篇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的深度报道,文章提及,当英国学者用3D扫描技术精细记录第320窟的飞天壁画时,中国团队正利用AI技术修复那些在岁月中褪色的唐代题记,这道题后来被考生们戏称为“最懂甘肃的阅读题”——它不仅精准考察了“digital preservation”(数字化保护)、“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等专业词汇,更让每一个在敦煌壁画前长大的孩子,都能从文字的字里行间,触摸到文化自信的厚重脉搏,李树做题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试卷边缘,他忽然想起小学春游时,在莫高窟窟口遇见的那个外国摄影师,那人举着相机,对着斑驳的壁画拍了整整一个下午,而自己当时,只顾着屏息凝神,数飞天裙裾上那金线究竟有多少道。

作文题更是藏着命题者的良苦用心,题目要求考生以“Tradition and Innovation”(传统与创新)为题,结合自身经历撰写一篇短文,这个看似宏大的主题,在甘肃考生的笔下,呈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与地域特色,来自兰州的考生,写牛肉面馆里祖父从手持汤勺到扫码点单的从容转身;天水的考生,写麦积山石窟前,游客们透过VR眼镜“亲历”古代工匠开凿山崖的震撼;甘南的考生,则描绘了牧民们架起直播设备,将牦牛绒围巾销往全国乃至世界的生动图景,这些文字或许语法尚不完美,措辞略显生涩,但字里行间涌动着的是来自黄土地的蓬勃生命力——它们不是教科书里冰冷的范文,而是正在这片热土上,真实上演的甘肃故事。

甘肃2017高考英语,2017年高考甘肃省英语试卷

成绩公布那天,李树的手指在输入准考证号时,抑制不住地微微颤抖,当屏幕上清晰地跳出“总分586,英语132”的字样时,他脑海中瞬间回响起英语老师王老师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语言不是用来考试的,是用来看见世界的。”王老师是西北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她放弃了兰州重点中学抛来的橄榄枝,主动申请来到四十里堡中学支教,她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每天清晨六点,当村庄还在沉睡,BBC新闻的电流声便沙沙地响起,穿过薄薄的墙壁,为她和她班上的孩子们,推开一扇望向远方的窗。

六年光阴荏苒,李树已成为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的一名学生,他的手机相册里,至今仍珍藏着2017年那张英语答题卡的扫描件,铅笔的字迹虽已有些斑驳,但作文部分那句“The Gobi wind carries not only sand, but also the courage to chase dreams”(戈壁风沙吹来的不仅是沙粒,更是追逐梦想的勇气),依旧清晰如昨,仿佛昨日所书,在浙江大学的图书馆里,他常常会回想起祁连山下的那个夏天——那张英语试卷,于他而言,早已超越了一份考卷的意义,它更像是一封来自甘肃的深情告白:它告诉世界,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每一粒沙都在渴望被听见,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看见。

教育公平的征途或许道阻且长,但当英语试卷上的莫高窟遇见教室里的孩子们,当“一带一路”的古老驼铃化作听力题里的时代背景音,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代在知识的星火中艰难而坚定的跋涉,更是无数个“李树”在语言搭建的桥梁上,向着光亮倔强生长的身影,这,或许就是甘肃高考英语最深刻的注脚——它不仅是一把冰冷的选拔标尺,更是一把温暖的播种犁铧,在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上,犁出了一条条通往广阔世界的坚实田埂。

甘肃2017高考英语,2017年高考甘肃省英语试卷

2017高考数学内蒙,2017年内蒙古高考数学真题
« 上一篇 2小时前
2014高考英语答案,2014年高考英语答案
下一篇 » 2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