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高考2017试卷,2017年海南高考试卷
《天涯考场》
当六月的季风掠过琼州海峡,裹挟着咸涩的海水气息扑向椰林婆娑的校园时,海南岛的高考正悄然拉开序幕,2017年的盛夏,这场关乎无数命运转折的国家级选拔考试,在热带的骄阳下呈现出别样的风情与温度,那些伏案疾书的剪影,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浅蓝校服,那些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的复杂公式,都成了这座岛屿青春记忆里最鲜活的注脚,交织成一幅动人的青春画卷。
海口的考场设在重点中学的教学楼内,空调外机嗡嗡作响,却盖不住教室内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穿着浅蓝色校服的考生们,大多来自普通的工薪家庭,他们的父母此刻正聚集在操场边的百年榕树下,有人攥着皱巴巴的复习资料反复摩挲,有人不停地往矿泉水瓶里灌着清热解暑的凉茶,还有人一遍遍检查着透明文具袋里的准考证和2B铅笔,这种集体性的焦虑,像无形的波纹在空气中荡漾,又仿佛被海风轻轻拂过,留下淡淡的涟漪。
在儋州的一所乡镇中学,考场就设在改造后的礼堂里,老旧吊扇缓慢转动,吹动着墙上"知识改变命运"的红色标语,使其微微颤动,后排坐着几个皮肤黝黑的考生,他们的鞋子上还沾着星星点点的泥点——那是清晨从村里骑自行车赶路时沾上的乡土印记,监考老师注意到,其中一个男生总在草稿纸上画着某种神秘的符号,后来才知道那是黎族传统的织锦纹样,他的母亲正是当地非遗传承人,那些符号里或许承载着整个民族的记忆与期望。
三亚的考场设在滨海酒店的多功能厅,巨大的落地窗外就是一望无际的湛蓝大海,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的礁石,靠窗的考生时常会走神,看着远处游艇上的游客如何举着相机嬉笑打闹,这种鲜明的反差让坐在第一排的女生格外烦躁,她的父亲是渔船船长,为了这次考试,父亲连续半个月没有出海,把攒下的血汗钱都换成了各种辅导资料,她把目光从窗外收回,低头盯着物理试卷上那道复杂的电路题,笔尖在纸上留下深深的划痕,仿佛要划开现实的束缚。
文昌的考场设在航天发射基地附近的中学,墙上贴着"嫦娥奔月"的科普海报,星河璀璨的图案激励着年轻的心灵,这里的考生对宇宙有着特殊的亲近感,因为从小就能看到火箭升空的壮丽景象,那震撼的场景早已刻进他们的童年记忆,一个男生在作文里写道:"我们就像待发射的卫星,唯有经过精确的计算和艰苦的推演,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轨道,飞向更广阔的星空。"这个充满航天情怀的比喻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海南教育的独特魅力。
东方市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考场里,监考老师特意准备了双语试卷,几个黎族考生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填写答题卡,却在作文里写下了本民族的创世神话,那些古老的传说在年轻的笔下焕发新生,当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一个苗族女孩悄悄在试卷背面画了一朵蜡染的蝴蝶妈妈花,那是她族群的图腾,也是她对未来的美好祈愿,细腻的线条间流淌着文化的传承。
傍晚时分,考场的铁门缓缓打开,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有人欢呼雀跃释放压力,有人抱头痛哭宣泄情绪,更多的人只是沉默地收拾着文具,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情绪,海口考场外,一位母亲举着"必胜"的横幅,却在看到儿子走出考场时突然语塞——男孩的校服后背上,不知被谁用圆珠笔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天涯海角,未来可期。"那稚嫩的笔迹却道出了最真挚的期盼,让母亲眼眶微微湿润。
这场持续两天的高考,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海南教育的多元图景,从繁华都市到偏远黎寨,从航天城到渔港,不同境遇的学子们,在同一片天空下书写着各自的青春答卷,当最后一场考试的铃声响起,那些写满公式的草稿纸、反复修改的作文、画满标记的课本,都将被尘封进记忆的抽屉,但这个盛夏的所有悸动、汗水与梦想,早已随着咸湿的海风,融入了这座岛屿的血脉之中,成为青春最珍贵的纪念,多年以后,当这些考生回望那个夏天,或许会记得,那是一场成长的仪式,也是一段无可替代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