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黑龙江,2017高考语文黑龙江答案
时光的刻痕
那一年,黑龙江的语文高考作文题如同一颗投入静水深流的石子,在万千考生的心湖中漾开圈圈涟漪。"时光的刻痕"——这个看似寻常的题目,却暗藏玄机,它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试图开启我们对时间本质的深层叩问:那些镌刻在生命年轮上的印记,究竟是无形的烙印,还是可触摸的实体?是岁月的无情侵蚀,还是灵魂的主动铭刻?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面包石上,我见过最鲜活的时光刻痕,那些被百年行人的脚步打磨得温润光滑的石块,表面凹凸起伏的纹路里,嵌着来自松花江的细沙,凝结着晨霜与暮霭的晶莹,它们沉默地承载着无数匆匆足迹,每一道磨损都是时光温柔的吻痕,在光影中诉说着城市的沧桑,这让我想起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岁月在飞天的飘带上蚀出细密的裂纹,却在斑驳中更显风华流转,刻痕从来不是时间的敌人,而是它最忠实的翻译官,将无声的流逝译成可读的诗行。
有人试图以对抗的姿态面对时光,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求取仙药,汉武帝炼丹炉火映红长安夜空,现代人用冷冻技术保存躯体,这些徒劳的反抗,恰恰印证了人类对刻痕的本能恐惧,然而真正深刻的刻痕,从来不是物理层面的磨损,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的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这种思念的刻痕,比任何有形的风霜都更锐利,它在灵魂深处凿出永恒的凹槽,让记忆得以栖息。
最动人的刻痕往往诞生于创造与毁灭的交界,李时珍踏遍千山万水,在《本草纲目》里刻下草木的魂魄与药香;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将血泪化成红楼一梦,字字看来皆是血;敦煌守护者常书鸿在戈壁滩上刻下毕生的执着,让濒危的壁画重焕光彩,这些刻痕不是被动承受的侵蚀,而是主动镌刻的生命宣言,就像黑龙江的林甸雪地,每一道被风吹出的雪垄,都是风与雪共同创作的艺术品,在阳光下闪耀着钻石般的光芒。
在这个数字时代,刻痕的形式正在发生奇妙的嬗变,老照片泛黄的边角,微信对话框里滚动的聊天记录,云端存储的电子日记,都是新时代的时光印记,它们不像面包石那样触手可及,却以更庞大的体量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脉动,从甲骨文到竹简,从羊皮卷到光纤,载体在变,但刻痕的本质始终如一——它是记忆的化石,是存在的证据,是我们在时间长河中为自己竖起的航标,让漂泊的灵魂得以辨认归途。
站在十八岁的门槛上,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肌体上刻下独特的纹路,这些刻痕或许不完美,却是最真实的生命图谱,就像黑龙江的冬夜,窗花在玻璃上凝结出千变万化的冰晶,每一道都是严寒与温暖共舞的痕迹,不必畏惧刻痕的到来,因为正是这些深浅不一的印记,让平凡的生命有了值得被讲述的故事,青春的刻痕尤其珍贵,它们带着莽撞的热忱与纯粹的感动,在生命画布上晕染出最动人的色彩。
当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我们合上笔盖的刹那,也在自己的时光里刻下了一道分界线,这道刻痕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记录着青涩与成长,多年以后回望,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以为难以承受的磨砺,最终都化作了生命中最珍贵的纹路,如同松花江的冰层在阳光下闪烁的细碎光芒,温柔而永恒,提醒着我们:时光刻痕处,正是生命绽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