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黑龙江高考2017语文,黑龙江高考2017语文作文题目

教育 1个月前 (10-17) 776

冰雪消融时

当2017年的黑龙江高考语文试卷铺展在万千寒窗学子面前,一道作文题如冰面初裂的微响,悄然叩击着整个北国大地:“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是一种快乐,分享是一种幸福……”——这轻描淡写的三句话,却如春风拂过冻土,唤醒了沉睡在黑土地深处的集体记忆,也叩问着每一个成长于此的灵魂。

在冰雪覆盖的黑龙江,分享从来不是抽象的道德训诫,而是刻在血脉里的生存智慧,是与严酷自然共生的本能,当零下三十度的严寒将村庄与外界隔绝,一户人家的灶火便成了整个邻里的生命线,老人们常说:“一盆炭火暖不了屋子,百家炭火才过冬。”土坯房的窗户上总会挂着几串冻梨,那是留给路过的陌生人的甘甜;炕头永远多备着一套被褥,随时准备迎接被风雪困住的过客,这种分享,无关功利,无关算计,只是因为在这片被冰雪反复考验的土地上,一个人的温暖终将消散,唯有众人的星火才能熬过那漫漫长夜,这不仅是温暖的传递,更是一种无声的契约:我们彼此取暖,共渡时艰。

这份源于生存本能的分享,在时代变迁中悄然生长出新的形态,焕发出勃勃生机,上世纪八十年代,哈尔滨秋林公司的柜台前,总有人把刚买的热红肠掰成几段,分给排队时聊得投机的人,那油亮的断面,是分享最质朴的模样;新世纪初,贴吧里的“冰城老乡”们自发组织“顺风车”群,将回乡的车位让给更需要的人,虚拟世界的善意,在现实的道路上延伸,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恰似松花江上的浮冰,在春日的阳光下碰撞、融合,最终汇成奔涌向前的暖流,2017年的考生们,或许还记得小时候蹲在邻家窗台下,等着阿婆用旧搪瓷缸子舀一勺新熬的糖浆;或许曾在高考前夜,收到班主任悄悄放在桌角的温热牛奶——这些瞬间,都在诠释着分享最本真的模样:它是一种习惯,一种融入呼吸的情感共鸣。

当“分享”被纳入高考作文的命题体系,它便承载了更为厚重的文化思考,在短视频尚未普及的年代,黑龙江人分享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一碗酸菜馅饺子,一段二人转唱腔,甚至只是冬日里哈出的一口热气,那氤氲的白气里,是邻里间最熨帖的问候,这种“实体化”的分享,带着黑土地特有的质朴与厚重,是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联结,而今,当数字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分享的形式变得前所未有的轻盈——一条朋友圈的动态,一次直播带货的互动,都可能成为连接心灵的纽带,但无论载体如何变迁,从物质到精神,从线下到线上,那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集体主义底色,始终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精神图谱,是流淌在黑土地基因里的温暖密码。

黑龙江高考2017语文,黑龙江高考2017语文作文题目

2017年的黑龙江考生而言,这道作文题更像一面澄澈的镜子,照见了他们成长路上那些被忽略的温暖时刻,那些在运动会上递来的纸巾,在晚自习共享的台灯光晕,在填报志愿时交换的参考意见,甚至是一句失意时的“有我呢”,都是“分享”二字最生动的注脚,当他们在考场上奋笔疾书时,或许会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早已是无数温暖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那些看似平凡的分享,早已在生命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塑造了他们坚韧而又温热的品格。

冰雪终将消融,而分享的种子早已在黑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一片片浓荫,从围炉夜话到云端相聚,从物质互助到精神共鸣,这片土地上的分享故事,永远在续写新的篇章,它不再是仅仅为了抵御严寒的生存策略,更升华为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态度,一种面向世界的开放胸怀,正如松花江的春水,裹挟着融冰的碎响,奔涌着向更广阔的世界,诉说着一个温暖与联结的永恒寓言:分享,让孤岛相连,让微光汇聚,最终照亮了整个寒冬,也照亮了前行的路。

黑龙江高考2017语文,黑龙江高考2017语文作文题目

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高考全国卷一作文题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17)
高考高三复读学校,2020高三复读的学校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