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正文

2017高考 贴吧,2017高考744

教育 1个月前 (10-15) 1193

修订后的文章

本文目录导读:

  1. 贴吧:高考前的“数字避难所”
  2. 梗文化与集体解压
  3. 数据之外的温度
  4. 落幕与新生
  5. 尾声:永不褪色的夏夜

那年贴吧,我们用文字熬过高考长夜

2017年的夏天,蝉鸣格外聒噪,空气里弥漫着柏油路被烈日炙烤后的焦灼气息,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划破长空,数以百万计的考生将手中的试卷与答题纸高高抛向天空,那是一场混杂着释然、迷茫与对未知未来的期冀的盛大仪式,对我们而言,高考(Gaokao)早已超越了一场考试的范畴,它是一场独属青春的战役,是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孤寂深夜,与那个名为“百度贴吧”的匿名世界,共同书写的奋斗史诗。

贴吧:高考前的“数字避难所”

在智能手机尚未完全主宰生活的年代,贴吧以其独特的“吧”文化,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具草根气息与归属感的聚集地,而2017年的“高考吧”,更像一个没有硝烟却战火纷飞的虚拟战场,每天,数以万计的帖子在这里如潮水般涌动、沉浮:

  • 有人晒出被《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五三)堆叠成小山的书桌,配文“我与它的爱恨情仇”;
  • 有人分享凌晨三点仍在刷题的咖啡杯,杯底已积起一圈深褐色的渍痕;
  • 更有甚者,在“玄学”帖中虔诚地许下心愿:“转发这条锦鲤,愿数学选择题全蒙对!”

这些看似琐碎的帖子背后,是无数个在焦虑中挣扎的灵魂,我至今仍记得一个ID叫“奋斗的蜗牛”的用户,他几乎每天凌晨三点都会更新自己的学习进度:“Day 100:今日背完考研词汇前500个,离目标又近了一步。”他的签名档是“逆袭从不是童话,而是咬牙坚持的日常”,下方总会有几百条回复如约而至:“加油,蜗牛!”“同是天涯沦落人!”“别放弃,我们陪你一起。”这些来自陌生人的鼓励,穿透了冰冷的屏幕,成为无数考生在漫漫长夜里得以喘息的微光。

梗文化与集体解压

高考吧最独特的风景线,是学生们用自嘲、戏谑与黑色幽默,巧妙地解构着那座名为“压力”的大山。“葛优躺”表情包配文“考不上985,就去蓝翔学挖掘机,毕竟蓝翔毕业包分配”;或是“如果努力有用,还要天才干什么?”这类丧系语录,看似消极颓唐,实则是一种集体的心理防御机制,一种用笑声抵御恐惧的智慧。

一个名为“模拟志愿填报,看看你的命运”的帖子曾风靡一时,吧友们随心所欲地输入自己的预估分数,让系统随机分配一个“大学”和专业,有人被“南极洲极地环境研究与管理专业”录取,有人则收到了“敦煌壁画修复与AI技术应用系”的录取通知书,在这场荒诞不经的狂欢中,潜藏着年轻人对未来的迷茫与一丝奇特的期待,正如一条获得高赞的回复所言:“管它去哪片星辰大海,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有机会亲手改写人生的剧本。”

数据之外的温度

高考吧的日均发帖量在2017年曾突破10万大关,但比冰冷数据更动人的,是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然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细节,一位吧友曾感慨:“我们记录的不是数字,是18岁的勇气、迷茫与不甘。”

  • 一位母亲替女儿发帖:“孩子每天学到凌晨,看着她日渐消瘦的脸庞,我心疼又无奈,只能默默热一杯牛奶放在她桌角,希望她能喝上一口。”
  • 一位复读生在帖中写道:“去年败北时,是贴吧的陌生人告诉我‘再来一次,你比去年更强大,因为你不再害怕失败’,我终于能对你们说‘我做到了’。”
  • 高考结束后,有人发起“致2017高考生”的接力祝福活动,每人写下一句心里话,最终汇聚成一篇长达万字的、滚烫的“青春史诗”,字里行间是跨越山海的共鸣。

落幕与新生

查分那天,高考吧的服务器一度因瞬时流量过大而瘫痪,屏幕上,数字的跳动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有人激动地发帖“比一本线高了80分!未来可期!”,也有人哭着倾诉“只差三分,与梦想的大学失之交臂,心碎了”,但无论结果如何,绝大多数帖子最终都回归到同一个主题:感谢那段咬牙坚持、与同伴并肩作战的纯粹岁月。

一位用户的签名档被无数人转载:“高考不是终点,而是你第一次真正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起点。”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2017,或许早已忘记具体的题目和分数,但绝不会忘记那个在贴吧里,用最质朴的文字与陌生人互相取暖、互相支撑的自己,那段经历,是我们青春勋章上最闪亮的一枚。

尾声:永不褪色的夏夜

贴吧的浪潮终将退去,虚拟的ID会逐渐沉寂,但2017届高考生的故事,早已在现实世界中继续书写,有人在顶尖学府的实验室里探索未知,有人在职场中摸爬滚打,还有人背起行囊,来了一场间隔_year(间隔年),去环游世界,去寻找自我。

而高考吧,则像一个凝固在时间琥珀里的胶囊,封存了我们那段为梦想孤注一掷的、滚烫的青春,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正如一位吧友在最后一篇帖中所写的那样:“我们终将各奔东西,奔赴各自的山海,但我们会永远记得,在2017年的那个夏天,有一群素未谋面的人,曾在一个叫‘高考吧’的地方,用文字熬过长夜,一起等来了黎明,那束光,至今仍在。”

高考选日语利弊,高考选日语利弊 不能报考的专业
« 上一篇 1个月前 (10-15)
高考网甘肃,甘肃高考网站
下一篇 » 1个月前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