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宾高考,四川宜宾高考总分是多少
一个宜宾高考生的十二时辰
清晨五点零七分,宜宾城区还浸在夏末微凉的薄雾里,17岁的林晓舟站在窗前,能清晰地看见长江与金沙江交汇处泛起的鱼肚白,两股水流在此处温柔相拥,却又倔强地保持着各自的轨迹,泾渭分明,像极了此刻他心中交织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未知的紧张,更有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书桌上的竹制笔筒里,静静地插着12支削得恰到好处的2B铅笔,这是父亲昨天特意从蜀南竹海带来的,父亲说,竹子有节,盼他能“节节高”;而笔,则是他书写未来的第一支桨。
辰时:江风里的最后冲刺
六点半的老城区码头,早市早已苏醒,氤氲着人间烟火气,卖燃面的阿姨见是林晓舟,多加了一勺脆生生的芽菜,声音洪亮:“高考娃儿,吃饱了才有力气闯!”母亲将刚出锅、还冒着热气的叶儿粑放进保温袋,竹叶的清香与糯米的甜香交织,是这座城市独有的清晨慰藉,校门口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下,班主任李老师正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块金黄的“状元糕”,糕点上印着鲜红的“高”字,他拍了拍林晓舟的肩膀,目光里满是信任:“晓舟,还记得你去年写的《蜀南竹海赋》吗?文思如长江里的浪,该奔腾时,就不要犹豫。”
考场外的紫藤花架下,家长们自发形成的“能量圈”正悄然运转,空气中弥漫着焦虑与期盼交织的复杂气息,一位头发花白的奶奶,从怀里掏出一个温热的土陶壶,里面泡着当地特有的“早茶”,茶汤清苦,回味却悠长。“我们那会儿考大学,得坐两天两夜的绿皮车,一路摇摇晃晃到成都。”一位父亲摩挲着儿子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宜宾二中文科实验班”的字样在岁月的浸润下已经有些褪色,却更显珍贵。
巳时:竹影下的笔墨战场
九点钟的开考铃,像一声清越的号角,划破了校园的宁静,阳光恰好穿透教学楼的玻璃窗,在林晓舟的答题卡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随着他移动的笔尖轻轻跳跃,他的目光落在作文题《水的力量》上,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儿时在蜀南竹海划竹筏的情景,湍急的溪流中,老筏工稳稳地撑着篙,说:“娃儿你看,这竹子看着柔弱,遇到礁石就弯一弯,可它从不会断,这就是水的智慧,不是硬碰硬,而是懂得绕和韧。”那一刻,他豁然开朗,读懂了题目中暗藏的哲学——就像长江与金沙江在此交汇,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对抗,而在于融合、坚持与顺势而为。
监考老师轻柔的脚步声在走廊里回荡,节奏沉稳,像极了母亲当年在灶台边忙碌的沙沙声,数学考试进行到一半,林晓舟在一道复杂的解析几何题前卡住了,思路仿佛陷入了迷宫,他望向窗外,婆娑的竹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为他加油,他想起了父亲带他去三江口看涨潮时的情景:“宜宾的水啊,不管遇到多少弯道多少礁石,最终都会浩荡东去,汇入大海。”深吸一口气,他重新拿起笔,草稿纸上的辅助线渐渐清晰,如同长江的支流在地图上蔓延开来,最终汇成一条通往答案的康庄大道。
午时:两江口的短暂喘息
十二点的钟声,是冲锋的号角,也是暂歇的休符,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喧嚣与紧张在这一刻被释放,林晓舟在人群中一眼看见了举着“必胜”牌的父亲,男人不善言辞,只是默默递上一瓶冰镇豆奶——这是宜宾人夏天解暑的“神仙水”,清甜爽口,瞬间驱散了暑气与疲惫,江边的黄桷树下,几个要好的同学挤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上午的考题,有人因一道选择题的思路正确而欢呼雀跃,也有人因一时的粗心大意而懊恼不已,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织在一起,像青春里最鲜活、最生动的注脚。
食堂的阿姨们早已提前备好了寓意吉祥的“状元餐”,青椒肉丝盖浇饭上,卧着一个圆润完整的煎蛋,寓意“有头有尾”,林晓舟咬了一口辣得鼻尖冒汗的宜宾燃面,却觉得那股子麻辣鲜香是人间至味。“当年我高考,就是我妈给我带的燃面,现在想起来,那味道能记一辈子。”邻桌的复读生小张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抹了把嘴,眼眶有些发红,这个曾经一度想要放弃的男孩,如今在笔记本的扉页上,用最工整的字迹写着:“竹子,要在地下默默扎根四年,才能破土而出,看见光。”
申时:暮色里的启航
傍晚六点,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那声音悠长而果断,为这场持续了数日的青春战役画上了句点,林晓舟走出考场时,看见夕阳正将两江染成一片壮丽的金红色,远处的七星山被温柔的光晕笼罩,静谧而祥和,他忽然想起《华阳国志》里对“僰道”的记载——这座两千多年的古城,曾见证多少像他一样的年轻人,从这里出发,沿着浩荡长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与更遥远的未来。
校门口的公告栏前,早已围得水泄不通,考生们踮着脚,紧张地盯着屏幕,当林晓舟在密密麻麻的名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看到那个承载了十二年汗水的数字时,他忽然想起父亲在竹海里为他挑选毛笔的样子,手指轻轻划过笔杆,说:“好笔,要经过千次打磨;好钢,要在烈火里淬炼。”他转身,看见母亲在偷偷抹眼泪,父亲则走上前,用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用力地、郑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那掌心的粗糙与温热,硌得人生疼,却让人感到无比踏实与心安。
夜色中的宜宾渐渐亮起万家灯火,长江大桥上车流如织,像一条流动的、璀璨的光带,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林晓舟独自站在三江口,静静地看着两江在此汇流,化身为浩荡长江,裹挟着水声与月光,义无反顾地奔涌向东,他知道,这场名为“高考”的青春战役结束了,但属于他的真正的人生征途,才刚刚启航,就像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竹子,向下,是默默无闻的扎根;向上,是拔节生长的力量,终有一天,他也会像这江水,像这竹子,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波澜壮阔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