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语文高考作文,2016语文高考作文题目
墨痕深处见乾坤
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题中,一则书法的譬喻如晨钟暮鼓,令人久久萦怀:"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跑。"这十二字箴言,不仅勾勒出书体演进的脉络,更揭示了中国艺术中形神互生的哲学,在我看来,这不仅是笔墨技法的递进,更是生命境界的升华——从法度森严的"立",到收放自如的"走",最终抵达心手相忘的"跑",每一次跨越都是对"自由"的重新诠释。
书法艺术的真谛,正在于"法度"与"性情"的永恒博弈,初学者必从楷书筑基,欧阳询《九成宫》的险绝如高山坠石,颜真卿《多宝塔》的浑厚似庙堂鼎彝,柳公权《玄秘塔》的遒劲若金铁交鸣,无不以笔笔精严、字字规矩为根基,这恰如婴儿学步,必须先掌握站立的平衡,方能迈出稳健的步伐,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强调"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字中,发人意气",正是点明根基功夫的重要性,没有楷书的"立",行草便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徒具形骸而失却风骨。
然而艺术的魅力终究在于突破的喜悦,当楷书的法度内化为血脉记忆,书者便开始追求行书的"走",王羲之《兰亭序》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正是在严谨法度中注入了流动的气韵,那曲水流觞间的牵丝引带,是规矩与性情的私密对话;那"之"字变化的提按顿挫,是理性与感性的和谐共生,苏轼《黄州寒食帖》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萧散,在行云流水的笔势中自然流露,印证了"行书如走"的真谛——不是对法度的叛离,而是对法度的超越,此时的"走",已非孩童的蹒跚学步,而是舞者的从容漫步,每一步都踏在韵律的节拍上。
草书的境界,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张旭《古诗四帖》的奇崛如龙蛇竞走,怀素《自叙帖》的狂放似骤雨旋风,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暗合天地玄机,孙过庭《书谱》言"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道破了草书创作的奥秘——当笔墨成为心性的直接延伸,那飞白是情感的迸发,那牵连是思绪的流淌,此时的"跑",不是失去控制的狂奔,而是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般的生命酣畅,是徐渭"半生落魄已成翁"中的悲怆苍凉,法度已化为无形,却无处不在,如同空气般支撑着自由的舞蹈。
书法之道,恰似人生之旅,少年时当如楷书,临池学书,在"永字八法"中锤炼心性;中年时当如行书,在责任与理想间从容行走,于笔墨间寻求平衡;老年时当如草书,将一生的阅历与感悟熔铸于毫端,达到"人书俱老"的境界,丰子恺先生曾将人生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与灵魂生活,书法艺术的演进,正是对这三重境界的完美诠释——从物质的笔墨纸砚,到精神的法度技巧,最终抵达灵魂的自由表达。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书法艺术的智慧,无论是科技研发还是文化创新,都需要先"立"后"走"再"跑"的耐心与定力,正如沈尹默先生所言:"世人公认中国是书法的故乡,但这门艺术不是老古董,而是活的传统。"唯有在深刻理解传统法度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时代的艺术语言,墨痕深处,不仅有书法的乾坤,更有文明的密码与人生的真谛,当我们凝视那些穿越千年的墨迹,看到的不仅是笔墨的枯润浓淡,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时空中永恒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