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训练,高考文言文训练60篇
《笔锋淬火:文言文考场炼心记》
晨光熹微时,案头的《史记》书页间还夹着半片枯黄的银杏叶,那是去年深秋从孔庙老柏树下拾得的,此刻它正静静躺在"项羽本纪"的"力拔山兮"旁,像一枚穿越千年的书签,提醒着我:文言文从不是冰死的符号,而是血脉里奔涌的活水,当高考文言文训练的号角吹响,我们这些执笔的少年,便是在淬炼笔锋的同时,也锻造着一颗更坚韧的心。
初识文言,如临深渊,记得第一次读《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句子在眼前跳跃,却像隔着一层毛玻璃,老师教我们"因声求气",要求晨读时必须拖长腔调,模仿古人吟咏的韵律,起初觉得滑稽,摇头晃脑如附庸风雅,直到某个清晨,当"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声波在胸腔共振时,忽然瞥见窗外掠过的飞鸟,竟似在九天云霄中留下墨痕般的轨迹,原来文字的筋骨,是要靠声音的体温才能焐热的。
训练场上的攻坚战,往往是实词与虚词的碉堡,为辨析"乃"字的七种义项,我们曾在教室后墙开辟"乃字阵",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注从《廉颇蔺相如列传》到《赤壁赋》中的例句,有同学编成口诀:"乃才乃若,于是即尔",虽嫌粗鄙,却像给古文穿上了现代的铠甲,最难忘那次模考,"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的"让我失分,老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带我们去参观当地古桥,指着桥墩说:"你看这基石,所以承重;古人之',正是做事的根基。"那一刻,抽象的虚词忽然有了石头的分量。
断句训练如拆解九连环,需要的是抽丝剥茧的耐心,记得《论语》中"贤哉回也"章,起初被"一箪食一瓢饮"的短句搅得头晕目眩,后来发现古人行文如山水画,疏密处皆见章法,我们总结出"曰后必停,者也停半,四字连珠慎断"的口诀,更在宣纸上摹写小楷,体会转折处的呼吸节奏,当一篇《岳阳楼记》被我用朱砂标出二十三处停顿,夕阳正好落在"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字上,那墨色仿佛在纸上微微洇开,像一滴沉入湖心的泪。
作文中的化用,是文言训练最美的回响,有次以"传承"为题,我化用《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的句式,写下"是故无古无今无中无西,唯真理是尊",竟让语文老师拍案叫绝,但真正让我懂得文言之魂的,是在考场作文里写下"譬如朝露"四字时,忽然想起《短歌行》的曹操,想起千年前的他也曾这般感叹人生易逝,原来文字的传承,是让古人的叹息与我们的心跳,在同一频率上共振。
百日冲刺时,案头的《资治通鉴》已被翻得书页卷边,每天晨读,我不再满足于朗读,而是尝试用文言写日记:"今日大雪,庭中积素凝华,如铺琼瑶,忆起《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方知古人不我欺也。"这种古今对话的训练,让文言文不再是考试的工具,而成了心灵的母语。
高考铃响前,我最后一次摩挲那片银杏叶,它已干枯蜷曲,却依然保持着飞翔的姿态,当"文言文阅读"的题目展开时,那些淬炼过的文字忽然活了过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哲思在笔尖流淌;"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刺客的悲歌在胸中回响,原来我们笔耕不辍,不仅是为了在考卷上留下墨痕,更是为了让千年前的月光,依然能照亮今天的征途。
走出考场时,夏日的蝉鸣正盛,忽然明白,文言文训练的真谛,从来不是让我们成为古人,而是让古人的智慧,成为我们对抗岁月洪流的锚点,那些在晨光中诵读的句子,那些在灯下琢磨的实词,终将沉淀为生命的底色,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里,始终能听见来自历史深处的清响,这或许就是淬炼的意义——笔锋越利,越能划破时代的迷雾;心志越坚,越能在传承中开出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