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失利,高考复读失利该复读还是走专科?
本文目录导读
复读的渡口,我与失利的潮声
当高考复读失利的消息尘埃落定,我竟没有预想中的天崩地裂,只是独自坐在教室后排那个曾属于我的空位上,望着窗外,秋日的梧桐叶被风卷起,在空中划出孤寂的弧线,最终归于尘土,那一年,我像一艘在浓雾中执意航行的孤舟,坚信只要拼尽全力,便能穿透迷雾,抵达那座名为“理想大学”的灯塔,命运却在终点线前,将我推向了一块名为“现实”的、冰冷而陌生的礁石。
复读的赌局
选择复读,无异于一场豪赌,当我说出这个决定时,收获的几乎全是“勇敢”的赞誉,班主任拍着我的肩,语气笃定:“再来一年,你一定能行。”父母没有多言,只是沉默地为我整理行囊,可我却在深夜的客厅里,瞥见他们眼中一闪而过的、无声的湿润,我揣着这份沉甸甸的、近乎悲壮的期待,踏入了复读班的教室。
那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沉闷得令人窒息,墙上,“破釜沉舟”的红色标语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灼烧着每个人的神经;课桌上,堆积如山的试卷筑起一道道高墙,将我与外界隔绝,每个人都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在与时间的赛跑中争分夺秒,连呼吸都带着紧迫的节奏。
起初,我确实如打了鸡血一般,每天凌晨五点半,当城市还在酣睡,我已第一个推开教室的门;晚自习的铃声是冲锋号,我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直到保安大爷用无奈的叹息和“锁门啦”的催促将我赶出,我的错题本被翻得卷了边,字迹密密麻麻,同桌打趣说我“魔怔了”,的确,努力似乎收到了回报,模考排名从年级三百名一路狂飙至一百名,我开始深信,只要坚持,这场赌局,我终将赢回一切。
崩塌的临界点
高考前的三个月,我那根紧绷到极致的弦,终究还是断了,我的状态如雪崩般断崖式下跌,模拟考的成绩一次次刷新着我的底线,曾经引以为傲的数学,大题总是卡在关键的第三步,思路仿佛被无形的墙堵死;英语阅读理解,错题率高达一半;而最擅长的语文,也开始在审题上频频失手,写出的文章离题万里。
我像一台内部零件生锈的机器,越是加大马力,运转得越是吃力,发出的声响也愈发刺耳,失眠如影随形,每个深夜,我躺在床上,大脑却异常清醒,过往一年的画面像一部失控的电影,在我眼前循环播放:父母鬓角新增的白发,班主任眼中毫不掩饰的期盼,同桌熬夜时那圈浓重的乌青……这些本应是温暖的画面,此刻却化作一根根无形的鞭子,一下下抽打着我脆弱的神经,我开始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我真的足够聪明吗?复读,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错误吗?
高考那两天,天气酷热如蒸笼,考场里的老旧风扇发出嗡嗡的哀鸣,吹来的风都是滚烫的,我坐在座位上,却感到一阵阵从骨头缝里渗出的寒意,当数学试卷发下,我的手竟抑制不住地颤抖,连笔都握不稳,最后一道解析几何题,我演算了半个多小时,草稿纸用了一张又一张,却依然找不到突破口,交卷的铃声刺耳地响起,我无奈地在那道题上留下空白,走出考场的那一刻,积蓄了许久的泪水,终于决堤般涌了出来。
失利的馈赠
查分那天,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空气仿佛都凝固了,手指在冰冷的键盘上颤抖着,缓缓输入那串烂熟于心的准考证号,当屏幕上跳出那个比去年低了30分的数字时,世界一片死寂,我没有哭,只是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脱力,仿佛灵魂被瞬间抽离,只剩下空荡荡的躯壳。
父母没有一句责备,妈妈只是默默走进厨房,做了一盘我最爱的红烧肉,浓郁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爸爸递给我一杯温水,沉声说:“没关系,天塌不下来,大不了我们再想办法。”班主任的信息在深夜抵达:“孩子,人生不是单行道,复读不是赌上一切的豪赌,它只是给你多一次选择的机会,是时候看看其他的路了。”
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的三天,我没有哭泣,只是在一片狼藉中,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我翻遍了厚厚的志愿填报指南,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追问自己:除了高考这座独木桥,我还能做什么?就在这时,一个被我遗忘在角落的笔记本吸引了我的注意——那是我高中时的作文本,里面一篇篇文章,曾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我忽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深爱着文字,却从未想过,它能成为一条可以走下去的路。
新的航向
我坐在大学图书馆的窗边,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温柔地洒在书页上,暖洋洋的,带着令人心安的平静,我选择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加入了校报编辑部,我的文字开始变成铅字,发表在一些校内外公众号上,虽然偶尔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我仍会想起那段复读的岁月,但心中已没有了遗憾,只剩下一种释然。
复读失利,最终教会我的,并非“努力必有回报”的童话,而是如何坦然接受“努力也可能付诸东流”的现实,它让我深刻地明白,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与智慧的马拉松,一次的失利,不过是漫长旅途中一个需要跨过的坑,摔倒了,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调整呼吸,继续前行就好。
窗外,那排梧桐树又抽出了新绿,郁郁葱葱,一如当年复读时那般生机盎然,但这一次,我不再畏惧风的方向,因为我终于懂得,人生的渡口,从来不是由别人的期待来定义的,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笃定与从容,真正的灯塔,不在远方,而在自己脚下,在每一次重新站起来的勇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