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高考,晋城市高考报名咨询电话
太行山下的青春答卷
太行山下的青春答卷
晨光如同一支饱蘸金色的画笔,缓缓漫过连绵的太行山脊,将晋城市区的轮廓温柔地勾勒出来,镀上一层流动的金边,七月的空气里,浮动着栀子花甜而不腻的芬芳,也夹杂着考生们心中那份交织着紧张与期待的悸动,晋城一中的考点外,数百名学子最后一次整理着胸前的准考证,神情肃穆,宛如即将出征的战士,正仔细擦拭着自己的铠甲,这场在晋城大地上拉开帷幕的高考,不仅是一场对青春十年寒窗的最终检阅,更是一座千年古城与风华正茂的灵魂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
古城里的考场交响
考场内,时间被石英钟“滴答、滴答”的声响切割得格外清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窗外远处传来的清脆鸟鸣交织在一起,谱写成一首属于青春的独特乐章,来自阳城一中的女生李雨桐,此刻正凝视着作文题——《晋城记忆与我的未来》,她的笔尖悬在半空,思绪却已飘向远方,青莲寺那棵千年古柏的苍劲虬枝,玉皇庙琉璃瓦在阳光下流转的万丈光芒,皇城相府晨钟暮鼓里回荡的琅琅书声……一幕幕画面在脑海中闪回,这座浸润着三晋文脉的古城,早已将那份坚韧不拔的骨气与灵动秀逸的才情,悄然植入她的血脉。
在泽州县考点,男生张伟正全神贯注地演算着最后一道数学压轴题,他的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的辅助线纵横交错,恰如窗外太行山层峦叠嶂、蜿蜒起伏的褶皱,三年前,父亲骑着那辆老旧的摩托车,载着行囊送他来县城读高中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车窗外,一边是乌金滚滚的煤海,一边是错落有致的梯田,在他眼中,这便是通往未来的阶梯,充满了力量与希望,他笔下的每一个公式,每一次推演,都在小心翼翼地丈量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也丈量着他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守护者的无声战场
考点外的警戒线旁,交警王建国已连续奋战了四个小时,他的警服被汗水浸湿,紧紧贴在背上,帽檐下,布满血丝的双眼依旧锐利如鹰,警惕地注视着川流不息的车流,为了给考生们开辟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他和同事们凌晨五点便已到岗,全力疏导交通,当第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骤然响起,一个焦急的身影映入他的眼帘——一名女生正蹲在路边,失声痛哭,原来,她将至关重要的准考证落在了家中,王建国没有丝毫犹豫,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跨上警用摩托车,引擎的轰鸣声划破了午后的宁静,十二分钟后,他将准考证完好无损地交到女生手中,又准时将她送回考场,这短短的十二分钟,是承诺,更是守护。
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如一头忠诚的巨兽,静静地停在街角,车顶的警示灯在阳光下闪烁着沉稳的光芒,车内的医生护士们全副武装,严阵以待。“每年高考季,我们都处于‘战时状态’。”护士长李娟一边仔细检查急救箱里的药品,一边沉稳地说道,她清晰地记得去年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一名考生在考场上突发低血糖,脸色苍白,几近昏厥,她和同事带着葡萄糖和急救设备,以最快速度冲进考场,在距离考试结束仅剩十五分钟时,成功帮助考生恢复了体力,这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用他们的专业素养与无限温情,为每一位追梦的学子,筑起了一道最坚固、最温暖的生命防线。
跨越代际的传承接力
在晋城二中考点外,七旬退休教师陈建国老人,手举着一块写着“加油”的红色牌子,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几乎每年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用这种方式为考生们鼓劲。“当年,我背着干粮,翻山越岭,徒步几十里山路去赶考,脚上的布鞋磨破了都不知道累。”老人抚摸着牌子,眼中闪烁着追忆的光芒,“看看现在,孩子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心考试,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啊!”他颤巍巍地从随身的布包里,小心翼翼地掏出自己珍藏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张泛黄的纸页上,“山西大学”四个钢笔字,依旧清晰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奋斗故事。
不远处,来自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的志愿者们,正有条不紊地为考生和家长分发防暑药品和文具,他们中的许多人,去年也曾坐在这里,是这场青春大戏的主角,他们选择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到这座培育了自己的城市,用服务传递温暖,志愿者张萌萌一边递过矿泉水,一边笑着说:“去年考试的时候,有位阿姨递给我一颗薄荷糖,那份清凉我到现在都记得,今年,我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这颗小小的薄荷糖,承载的不仅是清凉,更是一种跨越代际的爱心接力,这种精神的传承,让高考所代表的奋斗、拼搏与希望,在晋城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暮色渐浓,当最后一场考试结束的铃声悠然响起,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考场,脸上洋溢着如释重负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李雨桐仰望着被晚霞染成金红色的太行山,突然间,她彻悟了这场考试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驿站,更是这座古城赋予她的、一份沉甸甸的精神行囊,那些镌刻在古建筑里的千年智慧,那些流淌在丹河里的坚韧水脉,都将随着这份青春的答卷,陪伴他们走向更辽阔的天地,在晋城,高考从来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鏖战,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集体奔赴,是古城与未来之间,一个最温暖、最坚定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