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钢琴曲,高考的钢琴曲目都有哪些
高考的钢琴曲
琴房里,窗外的蝉鸣被厚重的玻璃隔绝成一片模糊的嗡嗡声,像夏日午后一场遥远的催眠曲,林薇的手指在琴键上悬停了许久,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宛如两只栖息在白色花瓣上却不敢振翅的蝴蝶,离高考还有整整三个月,艺考的倒计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冰冷的剑锋映着她紧锁的眉头,而她指尖下的肖邦《幻想即兴曲》,却始终弹不出曲谱上标注的“自由如歌”的韵味,那些本应如行云流水的音符,此刻在她手下却变得僵硬而笨拙,像一群被困在笼中的鸟。
她的钢琴老师张教授坐在一旁的旧藤椅上,那把藤椅陪伴了他数十年,藤条间磨出了温润的光泽,他手中的钢笔无意识地敲击着乐谱边缘,发出“笃、笃、笃”的轻响,像极了墙上挂钟的秒针,不疾不徐,却每一下都敲在林薇紧绷的心弦上。“林薇,”他忽然开口,声音打破了琴房里的沉寂,目光透过老花镜片,温和地落在她微微颤抖的肩背上,“你知道这首曲子为什么叫‘幻想’吗?”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洞悉一切的温柔,“不是因为你弹得不够快,也不是因为你的技巧有瑕疵,而是因为你太想把它弹‘对’了,对完美的执念,反而困住了你的幻想。”
林薇的指尖猛地一颤,仿佛被电流击中,错按了一个琴键,一个尖锐而突兀的音符在安静的琴房里炸开,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漾开一圈圈不安的涟漪,她慌忙抬起手,指尖冰凉,掌心却沁出一层薄汗,黏腻地贴在琴键上。“张老师,我……”她想辩解,想说“我练了三个月,每天八个小时”,想说“乐谱上的每一个强弱记号、每一个表情术语我都烂熟于心”,可话到嘴边,所有精心准备的词句都消散了,只余下一句带着哭腔的坦白:“我怕弹错了,会影响高考评分。”
张教授叹了口气,那叹息悠长而疲惫,仿佛承载了无数个学生的焦虑,他放下钢笔,起身走到钢琴旁,他枯瘦的手指带着岁月的痕迹,却异常稳定地轻轻抚过琴键,像是在抚摸一件失而复得的珍宝。“你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弹琴的样子吗?”他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把精准的钥匙,轻轻一转,便打开了林薇记忆里尘封已久的盒子。
她当然记得,六岁那年,第一次被母亲领进这间琴房,那时的琴凳对她来说太高,母亲垫了三个厚厚的坐垫,她的小腿悬在空中,只能踮起脚尖才能勉强踩到踏板,她不懂什么是乐理,什么是节拍,什么是升降号,她只觉得眼前这架黑色的庞然大物里,藏着一群会唱歌的小精灵,当她的手指第一次笨拙地按下中央C时,那清脆的声音让她咯咯地笑出声来,邻居家的王奶奶总抱着她的小孙子,靠在门口听,笑着说:“林薇这孩子的琴声里,有糖味儿,甜丝丝的,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琴键上的小精灵变成了戴着黑框眼镜、手持红笔的严厉考官,考级、比赛、艺考……每一个标签都像一道无形的枷锁,把她牢牢地钉在琴凳上,她的手指变得越来越灵活,能演奏出最艰深的技巧,却越来越僵硬,像被上了发条的木偶;她的琴技越来越精湛,能完美地复刻大师的录音,却越来越听不见自己心里最真实的声音,音乐,从一种本能的快乐,变成了一场需要精确计算的表演。
“高考的钢琴曲,不是用来讨好评委的,是用来倾诉你自己的故事的。”张教授重新坐回藤椅,目光转向窗外那棵饱经风霜的梧桐树,春日的阳光透过新生的叶片,筛下斑驳的光影。“你看那棵树,”他缓缓说道,“它春天发芽,夏天繁茂,秋天落叶,冬天休眠,从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只是顺着季节的本能生长,你弹琴,也该像树一样,顺着心里的旋律,自然地生长、舒展,而不是把自己修剪成别人喜欢的形状。”
林薇沉默了,她顺着张教授的目光看去,那棵梧桐树的枝桠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叶片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泽,生机勃勃,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弹琴时,她总喜欢边弹边看窗外的云,想象自己是一只会飞的小鸟,在琴键上跳跃,在云朵间穿梭,那时的音乐,是她的翅膀,可后来,她再也没有抬头看过云,她的目光始终死死地盯着乐谱,生怕错过一个音符,生怕一个微小的瑕疵就前功尽弃,琴声里,再也听不见花开的声音,只剩下冰冷的精准。
“张老师,”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却又夹杂着一丝久违的勇气,“我能……再弹一遍吗?不看乐谱。”
张教授愣了一下,随即,眼角的皱纹像花一样舒展开来,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释然,他点了点头,嘴角微微上扬,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林薇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琴房里所有的空气都吸入肺里,她闭上眼睛,黑暗中,指尖带着一丝迟疑,轻轻地落在琴键上,起初,旋律有些支离破碎,像蹒跚学步的孩子,摇摇晃晃,时断时续,但渐渐地,记忆的闸门被彻底冲开,她想起来了,想起了六岁那首磕磕绊绊的《小星星》,想起了王奶奶说的“糖味儿”,想起了春天梧桐树抽出的嫩芽,像一串串绿色的音符,想起了夏天傍晚的蝉鸣,是永不疲倦的伴奏,想起了母亲垫坐垫时温柔的笑脸,眼里的光比任何聚光灯都要明亮……那些被压抑已久的情感,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快乐,像积蓄了许久的决堤洪水,从她的指尖奔涌而出,势不可挡。
琴声时而如山涧清泉,叮咚作响,洗涤着心灵的尘埃;时而如江河奔腾,波澜壮阔,释放着青春的力量;时而如清晨薄雾,朦胧而温柔,包裹着少女的心事;时而如正午阳光,灿烂而热烈,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她弹的早已不是肖邦,也不是任何一首考级曲目,那是她自己——是六岁那个坐在琴凳上踮着脚、眼里有星星的小女孩,是那个在琴键上寻找快乐、琴声里有糖味儿的少女,更是那个在高考压力下快要迷失、却从未真正放弃自己的自己。
最后一个音符带着悠长的余韵缓缓落下,琴房里一片寂静,仿佛时间都为这刻的音乐而停滞,窗外的蝉鸣、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远处传来的汽车声,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整个世界只剩下她和她的琴声,林薇睁开眼睛,眼眶有些湿润,视线有些模糊,她看见张教授正看着她,一向严厉的此刻眼中竟也含着泪光,他欣慰地笑着,不住地点着头。
“好孩子,”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却充满了力量,“你终于找到自己的琴声了,那声音里,有光。”
高考那天,林薇坐在考场里那架陌生的三角钢琴前,面前摊开的乐谱上,印着一首她从未见过的曲子,她的心脏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手心沁出了薄汗,她闭上眼睛,深呼吸,脑海中浮现出张教授的话,浮现出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在琴房里弹出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旋律,她告诉自己,不要怕,你不是在考试,你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
她的手指落在琴键上,这一次,她没有想着“要弹对”,没有想着“要拿高分”,没有想着要给任何人留下好印象,她只是弹,她弹出了春天第一抹嫩绿冲破土壤的勇气,弹出了夏天蝉鸣不止的执着,弹出了秋天落叶归根的坦然,弹出了冬天白雪覆盖大地的宁静;她弹出了母亲眼里的期望与温柔,弹出了张教授的教诲与信任,弹出了自己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她弹出了六岁那个踮着脚的小女孩的好奇与快乐,弹出了那个在题海中挣扎却从未放弃的少女的坚韧与成长。
考官席上,几位评委的表情从最初的严肃审视,渐渐变得柔和专注,再到最后,眼中流露出欣赏与动容,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甚至